送应氏二首
其一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其二
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
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
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
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
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第一篇:
一步步登上北邙坡,远远眺望洛阳城。
洛阳如今多么寂寥,宫殿都被大火焚烧。
围墙早已坍塌破败,荆棘杂草遮天蔽日。
看不到过去的老人,只见到新的年轻人。
脚步所至无路可寻,荒废的田地无法耕种。
游子离家太久未归,连道路和田埂都陌生了。
原野一片萧瑟景象,千里之内渺无人烟。
回想我曾经居住的地方,心中郁结难以言说。
第二篇:
太平盛世难以长久,美好聚会不能常有。
天地间没有终点,人的生命如同早晨的霜露。
希望可以尽情欢乐,我的朋友即将远行到北方。
亲朋好友齐聚相送,设宴在此河阳之地。
饭食不一定寡淡,宾客们畅饮美酒。
关爱至极,期待中的艰难无法不使人惭愧。
山水相隔,路途遥远,离别匆匆,相聚之日却漫长。
愿我们像比翼鸟一样,振翅高飞在蓝天之上。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北邙阪:指北邙山地区。
2. 洛阳山:洛阳地区的山脉。
3. 宫室:宫殿、官署。
4. 顿擗:指倒塌的房屋。
5. 荆棘上参天:形容荆棘丛生的样子。
6. 旧耆老:指以前的老人。
7. 但睹新少年:只看到新的年轻人。
8. 侧足无行径:走路都找不到路。
9. 荒畴不复田:农田荒废不再耕种。
10. 游子:离家在外的人。
11. 陌与阡:田间的小路。
12. 中野:原野之中。
13. 难屡得:难得多次获得。
14. 嘉会:美好的聚会。
15. 无终极:没有尽头。
16. 展嬿婉:展示美好的一面。
17. 我友之朔方:我的朋友在北方。
18. 置酒此河阳:在这个河阳的地方准备酒宴。
19. 中馈:指家中的食物。
20. 薄:微薄。
21. 宾饮不尽觞:宾客喝酒不能喝尽。
22. 爱至望苦深:关爱至极希望不要过深。
23. 愧中肠:愧疚内心。
24. 别促会日长:离别匆忙相聚时间很长。
25. 比翼鸟:传说中的神鸟,象征恩爱夫妻。
26. 施翮:展翅飞翔。
27. 高翔:飞向高空。

去完善
赏析
《送应氏二首》抒发了作者对洛阳昔日繁华的怀念,又通过所见到的荒凉景象,描绘出经历了战乱之后的洛阳破败不堪、人烟稀少。以自然界比喻人生:天地无限而人生有限。作者在诗中表示了渴望与朋友共度欢乐时光的心愿,同时也表现了对自己远离故土,独自生活在外地的深深忧虑和留恋。在第二首诗中,作者更是借助神话中的“比翼鸟”形象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全诗通过对战后洛阳的写实描绘,以及对朋友相聚时光的美好回忆,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亲友真挚情感的留恋。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应氏二首》是三国时期著名文人曹植在公元208年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个时期,曹植正生活在战乱纷争的三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作为曹操的儿子,曹植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父亲的重用,但他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屡遭贬谪。
在《送应氏二首》的创作期间,曹植的好友应氏即将离开故乡,前往洛阳寻求发展。曹植有感于世事的无常和友人的离别,挥笔写下了这两首诗,以表达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家乡、对故土的深深眷恋。这两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展现了曹植深沉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