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剡溪幽居

标题包含
剡溪幽居
胜绝剡溪边,巢枝度半年。 燕回衔落絮,鱼涌接飞泉。 丹鼎山头气,茶炉竹外烟。 幽居己成趣,佳句若为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胜景就在那剡溪之畔,筑巢而居已度过半年时光。燕子归时口中还衔着飘落的柳絮,鱼儿争相跃出水面去接飞溅的泉水。丹鼎山头上云蒸霞蔚,茶炉在竹林之外冒出袅袅轻烟。在这样的幽静居所中生活已经趣味盎然,但如何才能流传下这优美的诗句呢?
去完善
释义
1. 剡溪:位于浙江省东部的一条河流。 2. 胜绝:风景优美的地方。 3. 燕回:燕子回来。 4. 衔落絮:指燕子口衔柳絮筑巢。 5. 鱼涌:鱼在水中涌动。 6. 丹鼎山:位于中国陕西省的一座山峰。 7. 气:烟气,此处的“气”比喻山中雾气缭绕的景象。 8. 茶炉:烧茶用的炉子。 9. 竹外烟:竹林外的烟雾景象。 10. 若为传:如何把这首诗传播出去。
去完善
赏析
《剡溪幽居》是南宋诗人李易的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诗作。全诗以剡溪为背景,通过对周围景物的细致描绘,表达了诗人隐逸的志趣和悠然自得的心境。 首联“胜绝剡溪边,巢枝度半年”,点明了诗人居住的地方和环境。“胜绝”一词表现了剡溪美景的独特之处,而“巢枝”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栖身之处的简陋。这里诗人以“胜绝”来形容剡溪的美景,可见其心境已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颔联“燕回衔落絮,鱼涌接飞泉”,进一步展现了剡溪周围的生机盎然。燕子归来,衔着落花飞舞;鱼儿跃出水面,迎接飞瀑之水。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还传达了诗人对生命力的赞美。 颈联“丹鼎山头气,茶炉竹外烟”,描述了诗人在山间的日常活动。他炼丹、烹茶,远离尘世的喧嚣,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这两句诗表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尾联“幽居己成趣,佳句若为传”,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幽居生活的满意和对传播美好诗句的愿望。尽管他已经过上了自己理想的隐逸生活,但他仍然希望能将自己的感悟传递给更多的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剡溪幽居》是唐代诗人李易的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在这期间,李易因官场失意,选择远离尘嚣,归隐山林。 唐玄宗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空前发展,形成了以杜甫、李白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文人墨客。然而,这一时期的宦官权力逐渐扩大,皇帝宠信奸臣,导致朝政日益腐败。面对这种社会现象,许多正直的士人感到痛心疾首,纷纷选择退隐山林,寻求心灵的慰藉。 李易作为这一时期的文人代表,对现实深感失望。他在官场屡遭排挤,心灰意冷之下,决定放弃功名利禄,回归自然。剡溪一带山清水秀,环境宜人,成为他理想的隐居之地。在剡溪幽居的日子里,李易寄情山水,写下了许多抒发个人情感的诗篇。这首《剡溪幽居》正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佳作之一,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纷扰的淡然心态。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