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发军营坞

标题包含
发军营坞
褰裳涉流水,倚水送归云。 海角春潜到,山腰路忽分。 伏龙应厌睡,飞电骇论文。 鹳雀知机早,翻然不待群。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提起裙边跨过流水,靠近水边送别归云。 海角的春意悄然到来,山路在山腰处突然分开。 沉睡的蛟龙应该已经厌倦,闪电划过照亮了讨论的文章。 鹳雀似乎很早就知道时机,毫不犹豫地脱离了大群。
去完善
释义
1. 褰裳:提起衣裳。2. 涉水:趟过河流。3. 倚水:靠近水流。4. 送归云:目送飘荡的云彩回归远方。5. 海角:海边。6. 潜:悄悄出现。7. 山腰:山的中部。8. 路忽分:道路突然分散。9. 伏龙:指潜在的龙。10. 应:应该。11. 厌:满足。12. 睡:打瞌睡。13. 飞电:闪电。14. 骇论文:使人感到害怕的文章。15. 鹳雀:即鹳。16. 知机:预知事物的变化。17. 翻然:很快地转变。18. 不待群:不用等待同类或别人。
去完善
赏析
首联“褰裳涉流水,倚水送归云”,以动态的涉水和静态的倚水作为意象,形象地描绘出军营周围的水乡景色。这样的景象在视觉上有动有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送归云”也象征着诗人送别友人或思乡的情怀,使其情感更加深沉。 颔联“海角春潜到,山腰路忽分”,写春天悄然降临到海角,山路在山腰处忽然分开。这两句诗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季节更替和地形变化的敏感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生命力的赞美。 颈联“伏龙应厌睡,飞电骇论文”,用伏龙和飞电两个意象来比喻才华横溢的人才,他们应该厌恶无所事事的生活,而渴望有所作为。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才的珍视和对于社会的关注。 尾联“鹳雀知机早,翻然不待群”,以鹳雀为喻,表现它们洞察先机,早早行动,不等待同伴的行为。这体现了诗人提倡的积极行动精神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同时也暗示了人才应当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决断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发军营坞》是唐朝诗人李易创作的一首描绘边塞军旅生活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初期,大约在7世纪初。在这个时期,唐朝国力强盛,疆域拓展,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务日益重要。 李易作为一位从军边疆的文人,对边塞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他在军营坞的生活中,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家园的思念。这种情感在他的诗中得到充分体现。 在李易创作这首诗歌的时期,唐朝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然而,边疆地区的军事斗争也日益激烈,边境戍边的士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些时代的背景为李易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使他能够深刻反映边塞生活和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看法。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