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悬潭
鹿山今是贵门山,尽室携扶万壑间。
流水相随真自悟,遥岑一望若为攀。
风翻竹坞清如洗,月过松扉静不关。
潭底卧龙烦一起,正须霖雨济尘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鹿山的山峰环绕着现在的贵族居所,全家人在山谷中相互扶持着前行。山间的溪水伴随着我们,让我们真正领悟到了大自然的真谛;远处的山峰虽然高耸入云,但却令人向往攀爬。风吹动着竹林,如同洗涤一般纯净,月光洒在松树的门扉上,静谧无声。水底的卧龙似乎被搅扰了宁静,但正是它需要滋养尘世的生命。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鹿山:指的是洛阳的鹿台山,这里代指诗人的故乡。
2. 贵门山:位于江苏常州,此处诗人借用来形容自己家乡的美景。
3. 万壑:形容山谷众多,这里是诗人对家乡风景的描绘。
4. 流水相随:指与溪水相伴而行。
5. 遥岑:远方的山峰。
6. 竹坞:竹林深处的小屋。
7. 松扉:松树下的门户。
8. 月过松扉静不关:意为月光透过松树的枝杈,静谧而美好。
9. 潭底卧龙:比喻人才隐居不出。
10. 霖雨:连绵阴雨,也指及时的甘霖。
11. 尘寰:尘世,人间。
去完善
赏析
《三悬潭》是唐朝诗人李易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他的隐逸情怀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首联“鹿山今是贵门山,尽室携扶万壑间”,描述了诗人在山水之间的隐居生活。这里的“鹿山”是指诗人的居住地,这里原本是贵族的门第,如今已成为了诗人的家园。诗人带着全家在群山之间行走,表现出他们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
颔联“流水相随真自悟,遥岑一望若为攀”,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诗人认为,与流水相伴,可以让人真正领悟到人生的真谛;而远处的山峰虽然高耸入云,但只要有心,也可以攀登上去。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颈联“风翻竹坞清如洗,月过松扉静不关”,描绘了诗人的居住环境。在这里,风吹过竹林,带来清新的空气;月光穿过松树,宁静而美丽。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居住环境的清幽和宁静,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欣赏。
尾联“潭底卧龙烦一起,正须霖雨济尘寰”,表达了对民生福祉的关注。这里的“潭底卧龙”指的是潜藏在深潭中的神龙,诗人希望它能感受到人间的烦恼,然后降下甘霖,滋润世间万物。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三悬潭》是唐代诗人李易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这是唐朝的一个繁荣时期,但也是逐渐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在这个时期,诗歌创作达到了高峰,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等都活跃在这个时期。
在李易的一生中,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但因为直言敢谏而被贬谪。他的诗歌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为主,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在这个时期,他游览了三悬潭,被其美景所吸引,于是创作了这首《三悬潭》。
这个时期的唐朝,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繁荣昌盛,但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政治腐败、贫富差距加大、边疆不稳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些现象在李易的诗歌中也有所反映,如他在《三悬潭》中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