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郡楼雪霁
江城昨夜雪如花,郢客登楼齐望华。
夏禹坛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飘纱。
帘栊向晚寒风度,睥睨初晴落景斜。
数处微明销不尽,湖山清映越人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昨天晚上江城的雪像花一样美丽,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们一起登上了高楼欣赏这壮观的景象。夏禹庙前的雪就像是聚集在一起的玉石,而西施浦上的雪则像是飘动的轻纱。当夜幕降临,冷风透过窗帘吹了进来,而早晨阳光刚刚升起,景象更是美好。这些地方的光亮慢慢消失,但湖光山色仍然清晰地映照在越人的家中。

去完善
释义
《会稽郡楼雪霁》: 描绘的是浙江绍兴一带的雪景。
1. 江城:指长江边的城市,这里指的是绍兴一带。
2. 昨夜雪如花:形容雪下的很大,如花朵般美丽。
3. 郢客:古代楚国人,这里代指作者自己。
4. 齐望华:大家都登上楼观赏这美丽的雪景。
5. 夏禹坛:夏禹祭天的地方,位于绍兴的会稽山。
6. 聚玉:形容积雪堆积在一起如同玉石一般。
7. 西施浦:传说美女西施曾经浣纱的水边,位于绍兴。
8. 飘纱:形容雪花飘落在水面上。
9. 帘栊:窗户和门上的帘子。
10. 向晚:临近晚上的时候。
11. 睥睨:从高处向下看。
12. 初晴:刚刚放晴的天气。
13. 落景斜:夕阳西下时的景色。
14. 微明:微弱的光线。
15. 销不尽:意思是雪景一直存在,无法完全消失。
16. 湖山清映:湖水与山影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17. 越人家:浙江绍兴地区的百姓。

去完善
赏析
首联:“江城昨夜雪如花,郢客登楼齐望华”,以“江城”“雪如花”描绘出绍兴雪夜的美景,引领读者进入画面;而“郢客登楼”则暗示着诗人观赏雪景的高雅情操。
颔联:“夏禹坛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飘纱”,两句借用古人物引出地方特点,体现出会稽历史文化的底蕴,同时也寓情于景,借自然的美好衬托出人类的努力与辉煌。
颈联:“帘栊向晚寒风度,睥睨初晴落景斜”,描述了诗人从傍晚到初晴的观察过程,展现出他赏雪时的耐心和细致。同时通过“帘栊”“睥睨”两个词表达出时间的流逝和对冬天的感受。
尾联:“数处微明销不尽,湖山清映越人家”,呈现了一幅宁静而安详的画面,其中“微明”“销不尽”几个词语表现出雪后天明的温馨气氛,带给读者以愉悦的心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会稽郡楼雪霁》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张继在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所创作的。这一时期,张继因为战乱而流落江湖,生活困顿,但他仍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他曾在诗中描绘过江南水乡的风光,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当时,唐朝的社会经济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民的生活困苦不堪。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张继却能够在他的诗歌中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豁达胸怀,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审美视角,将自然景色的美丽与人生的艰辛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会稽郡楼雪霁》这首诗就是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首诗中,张继通过对会稽郡楼雪霁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他在面对困境时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传达出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