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城西楼吟(一作郎士元诗)
连山尽塞水萦回,山上戍门临水开。珠帘直下一百丈,
日暖游鳞自相向。昔人爱险闭层城,今人复爱闲江清。
沙洲枫岸无来客,草绿花开山鸟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连绵山脉环绕着曲折萦回的水流,山上的营门靠近水边设立。在阳光下,那下垂的珠帘离水面有数百米之远,这时水温上升,鱼儿也活跃起来,相互嬉戏。过去的人们喜欢险峻的地方,建造了层层叠叠的城池,而现在人们则更喜欢那些宁静的江河和清澈的溪流。河边的沙洲上,枫叶红了,但没有游客到来;绿色的草地繁花似锦,山间的小鸟欢快地歌唱着。

去完善
释义
《郢城西楼吟》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古代诗歌。以下是各句注释:
1. 郢城:古地名,位于今天的中国湖北省荆州市。
2. 西楼:西边的楼阁。
3. 连山尽塞水萦回:描述连绵的山脉和曲折的河流。
4. 戍门:古代边防营地的城门。
5. 珠帘:用珍珠串成的帘子,此处用来形容瀑布。
6. 日暖游鳞:阳光照在游鱼身上,让鱼儿倍感温暖。
7. 昔人爱险闭层城:古人喜欢在险要的地方修建城堡。
8. 今人复爱闲江清:现在的人们则喜欢生活在悠闲而宁静的环境中。
9. 沙洲:江河中的小岛或岸边被河水淹没的部分。
10. 枫岸:种植枫树的海滨地区。
11. 无来客:没有游客来访。
12. 草绿花开山鸟鸣:绿色草地上的花朵开放,鸟儿在山间鸣叫。

去完善
赏析
首联“连山尽塞水萦回,山上戍门临水开”中,“连山”与“水萦回”相对,描绘出一幅山水相依、地势复杂的画面。戍门坐落在山腰,暗示着这里的战略地位重要。
颔联“珠帘直下一百丈,日暖游鳞自相向”中,“珠帘”既是形象的描述,也是浪漫的象征,隐含了这里曾经繁华的历史;“日暖游鳞自相向”则描绘出水面的鱼自由自在地游动,体现了这里的恬静和安详。
颈联“昔人爱险闭层城,今人复爱闲江清”中的对比,表现了不同时代人们对这片风景的喜好:古代的人重视它的军事价值,选择在这里修建城墙;而现代的人们更欣赏它的宁静与清澈。
尾联“沙洲枫岸无来客,草绿花开山鸟鸣”进一步展现了这里的宁静:没有外来的客人,只有自然的美景和自由歌唱的山鸟。整体来看,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充满历史底蕴的自然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郢城西楼吟》是中国唐代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安史之乱后的公元756年至759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张继经历了由进士及第的欣喜到安史之乱爆发,战事纷扰,国家动荡的社会环境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继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深感忧国忧民的责任。他的诗歌多描绘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反映社会的矛盾和民生的问题。这首《郢城西楼吟》也不例外,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的担忧。
此外,在创作这首诗的时期,唐代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这种繁荣的局面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诗人在诗歌中通过描写城楼的风貌,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云变幻,以及人们生活的艰难困苦。
因此,在这首《郢城西楼吟》中,我们既能感受到作者个人的情感体验,也能窥见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和社会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