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秋晚奉呈于太守
寂寂讼庭幽,森森戟户秋。山光隐危堞,湖色上高楼。
禹穴探书罢,天台作赋游。云浮将越客,岁晚共淹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寂静的法庭显得深邃幽静,森严的大门在秋天中显得凛然不可侵犯。山间的阳光渐渐消失在城墙的边缘,湖面的波光却映上了高处的楼宇。大禹治水的传说仍在流传,而天台的诗词歌赋也永垂不朽。云卷云舒之间,来自远方的客人汇聚在一起,共同度过了这个晚秋的闲适时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会稽:古代地名,今浙江绍兴一带。
2. 太守:地方行政长官。
3. 讼庭:审理案件的地方。
4. 戟户:指官署门户。
5. 危堞:高耸的城墙。
6. 禹穴:古代传说中大禹治水时曾在此地的一处洞穴,位于今浙江绍兴一带。
7. 天台:浙江省天台县,境内有天台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8. 越客:越地的游客,此处指张继自己。
9. 淹留:停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会稽”为主题,描绘了秋天的景致和作者与友人的共游情景。首联描述了寂静的法庭和威严的军门,营造出一种深沉的氛围;颔联以山光和湖色相映成趣,展现出大自然的魅力;颈联则提到探寻禹穴和游览天台的行程,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敬意;尾联则以云游的越客比喻自己,表示在岁月匆匆之际,能与友人共度美好时光。整首诗展现了作者对江南风光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意境优美,情感真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会稽秋晚奉呈于太守》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描绘江南水乡景色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贞观年间,大约公元645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张继的个人经历颇为丰富。他曾进士及第,担任过地方官吏,但因为直言不讳,屡次受到贬谪。然而,正是这种坎坷的经历,使得他对于民生疾苦有着深刻的了解,从而在他的诗歌中展现出了强烈的现实主义关怀。
在贞观年间,中国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当时的皇帝李世民励精图治,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文人墨客纷纷投身于艺术创作,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现象。而张继的这首《会稽秋晚奉呈于太守》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