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顾况泗上觐叔父
吴乡岁贡足嘉宾,后进之中见此人。
别业更临洙泗上,拟将书卷对残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吴地的乡村每年都向朝廷进献足够的粮食供宾客享用,在这样的环境中涌现出了一位杰出的人物。他的家宅位于洙水和泗水的交汇之处,他希望通过读书来学习知识来面对春天的尾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顾况:唐朝诗人,为唐玄宗时进士,曾官著作郎,后归隐茅山。
2. 泗上:古地区名,指今山东半岛中西部地区。
3. 觐:朝见君主或朝拜圣地。
4. 叔父:父亲的朋友尊称。
5. 吴乡:古代泛指江南一带。
6. 岁贡:古代诸侯或藩属国向朝廷进献的礼物。
7. 嘉宾:尊贵的客人。
8. 后进:后辈;新进的学者。
9. 别业:别墅;住处。
10. 洙泗:洙水和泗水,均在今山东省境内,是孔子的故乡。

去完善
赏析
《送顾况泗上觐叔父》是张继的一首送别诗,诗中通过描绘顾况的家乡、地位以及即将面临的离别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其才学和人品的赞美之情。首句“吴乡岁贡足嘉宾”表明顾况来自江南水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次句“后进之中见此人”则强调他在年轻一代中的出色表现。接下来的两句“别业更临洙泗上,拟将书卷对残春”,更是凸显了顾况对儒家文化的崇尚和坚守,即便在离别的时刻,依然准备以诗书为伴,共度春光。整首诗通过对顾况的刻画,展现了一个才情横溢、忠诚儒学的青年形象,同时也寄予了诗人对其未来的美好期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顾况泗上觐叔父》是唐代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756年)。这个时期,张继在官场生涯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曾任尚书郎一职。然而,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曾多次遭贬谪。
在天宝年间,唐朝的社会矛盾逐渐激化,政治斗争激烈。唐玄宗的晚年沉溺于享乐,对朝政失去兴趣,导致了朝政的腐败和宦官、权臣的专横。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们在面对现实困境时,普遍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张继在送别友人顾况时,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关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他在诗中写到“东道瞻仪旷,周南望已赊”,表达了送别时的感慨和期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