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送王相公赴幽州(一作韩翃诗,题下有巡边二字)
黄阁开帏幄,丹墀拜冕旒。位高汤左相,权总汉诸侯。
不改周南化,仍分赵北忧。双旌过易水,千骑入幽州。
塞草连天暮,边风动地愁。无因随远道,结束佩吴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华丽的朝堂拉开帷幕,皇上在台阶上接受了朝拜。在这高位上的是汤左相,他的权力足以统领所有汉人诸侯。他秉持着不变的周南教化,但也不能忽视赵北的忧虑。他的双旌已经过了易水,千名骑士进入了幽州。草原上的塞草蔓延到天空,边疆的风吹起了深深的忧愁。我不能随着道路远去,因为我必须整顿好行装,带着吴钩剑出发。

去完善
释义
1. 黄阁:古代宰相办公的地方。这里借指宰相的地位或职务。
2. 帏幄:帷幕,指朝堂上的布置。
3. 丹墀:宫殿前的台阶。
4. 冕旒:皇帝戴的礼冠,代指皇帝。
5. 汤左相:古代以左为尊,这里指王相公地位崇高。
6. 权总汉诸侯:喻指王相公分掌军事大权。
7. 周南化:周南是古代王畿之地,这里表示国家政治中心。
8. 赵北忧:赵北泛指北方边疆地区,这里表示边疆战乱之忧。
9. 双旌:指王相公所乘的车马。
10. 易水:古代河流名,这里代表北方边境。
11. 塞草:边塞的草野。
12. 边风:边疆的风俗。
13. 无因:没有办法。
14. 随远道:跟随远行的人。
15. 结束:整理行装。
16. 佩吴钩:佩戴刀剑,表示准备效忠君王,建功立业。

去完善
赏析
《奉送王相公赴幽州》是一首描绘古代官员赴任的诗作。诗中描绘了黄阁、丹墀等富丽堂皇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敬仰之情。同时,通过描述“位高汤左相,权总汉诸侯”,暗示了这位官员地位崇高,肩负着国家重任。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塞草连天暮,边风动地愁”的边塞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征途的担忧和忧虑。最后,诗人表示自己无法跟随官员远行的遗憾,希望通过佩戴吴钩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送王相公赴幽州》是唐代诗人张继于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6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在这段时间里,张继虽然是个书生,但由于他才学出众,曾入仕为官,又因为官场黑暗而辞官回乡,从此过上了游山玩水、饮酒赋诗的文人生活。他关心国家大事,尤其是对边疆战事尤为关注。
在唐朝时期,北方边疆时常受到契丹、突厥等游牧民族的侵扰,边疆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巩固边疆,唐玄宗派遣大将镇守边疆,如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和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等人。这些将领英勇善战,屡次击败敌人,确保了边疆的安宁。而王相公赴幽州,正是前往镇守边疆。
在这首诗中,张继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描绘了边疆战争的严峻现实,表达了对边疆百姓的同情和对朝廷将相出征边疆的敬意。同时,他也希望朝廷能够选拔更多有才能的将领,共同保卫祖国的边疆,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