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开山
济南南去路,岭壑几千盘。一水来回过,乱山前后看。角声孤戍迥,人影夕阳宽。何处闻鸡犬,孤村树色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济南往南的路,有几千次的曲折盘旋。
一条小河来回流淌,群山环绕前后可见。
远处的号角声,显得孤独而遥远;夕阳下的人影,显得宽大而孤独。
哪里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那是一个孤独的村落,树木的颜色透露出寒冷的气息。
去完善
释义
1. 济南:位于中国山东省的中西部,因地处济水之南而得名。
2. 南去路:向南行进的路程。
3. 岭壑:连绵的山岭与深深的山谷。
4. 几千盘:形容山路曲折蜿蜒。
5. 一水:这里指的是一条河流。
6. 角声:古代军队中用以指挥的号角声。
7. 孤戍:指孤独守边的堡垒或营垒。
8. 人影:此处可以理解为在夕阳下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9. 夕阳宽:描述太阳即将落下的情景。
10. 鸡犬:鸡鸣犬吠,即乡村生活的景象。
11. 孤村:孤独的村庄。
12. 树色寒:指深秋时节树木的景象,表现出一种凄冷的氛围。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边塞生活的五言律诗。诗人以雄浑的气势描绘了济南以南层峦叠嶂的壮丽景色,通过“岭壑几千盘”、“一水来回过,乱山前后看”等诗句展现了道路的曲折艰险。同时,“角声孤戍迥”以及“人影夕阳宽”则勾勒出了边关戍楼的苍凉景象和辽阔的视野,以此渲染出一股浓郁的边塞氛围。
在诗的末尾,诗人则以“何处闻鸡犬,孤村树色寒”的景象作为收尾,表达了孤独与寂寥的情感。虽然这里描绘的是一处荒凉景象,但同时也寓含着一种坚守与担当的精神。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了一种深沉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开山》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具体时间为公元960-1127年之间。作者李师中是北宋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生活在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年间,历任太常博士、监察御史等职。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浓厚的历史气息和现实关怀,以描绘自然景物和社会现象为主要特点。
在李师中生活的时代,北宋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繁荣。这一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文人墨客纷纷投身科举,以求实现个人抱负。李师中也不例外,他在年轻时便刻苦攻读,希望有朝一日能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李师中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这使得他对现实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过开山》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李师中以开山为象征,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开山是诗人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标志,象征着他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所经历的艰辛和努力。通过这首诗,李师中传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见解,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信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