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一首
鉴中双鬓已蹉跎,无计重挥却日戈。
已是园林春欲暮,那堪风雨夜来多。
诗成白也知无敌,花落虞兮可奈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观察,发现岁月已经在我两鬓留下了痕迹,无法重新挥起那曾经的激情。如今,春天的园林即将步入尾声,偏偏又遇到了太多的风风雨雨。我在写诗时觉得无人能敌,但看到花朵凋零时,也只能无奈地叹息。
去完善
释义
《诗一首》李师中
1. 鉴中:指镜子中的自己,这里指作者自己。
2. 双鬓已蹉跎:指两鬓头发已经斑白,表示年老的形象。蹉跎,形容岁月流逝。
3. 无计:没有办法。
4. 重挥却日戈:重新挥舞抵抗时间的武器,表示自己还能有所作为。却日戈,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天上的神仙为了让人们记住时间,制造了一把叫“却日戈”的神器,每当人们需要知道时间时,用它一挥就能看见过去的日子。
5. 园林:花园。
6. 春欲暮:春天快要结束了。
7. 那堪:怎能忍受。
8. 风雨夜来多:形容在春天的夜晚,风雨交加。
9. 诗成白也知无敌:诗歌写出来后,就像李白一样无人能敌。
10. 花落虞兮可奈何:花儿凋落,就像虞姬一样无法挽救。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的李师中,这是一首抒发忧国忧民之情、感叹年华老去的诗篇。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鬓发已白、无力回天的形象,传达出深沉的哀愁和忧虑。
首先,“鉴中双鬓已蹉跎”一句,诗人在铜镜前看到自己的两鬓已经花白,表现出岁月蹉跎、时光荏苒之意。同时,“无计重挥却日戈”则表达了诗人无法改变现状、无法挽回时光的无奈心情。
接下来,“已是园林春欲暮”描绘了春天即将结束的景色,而“那堪风雨夜来多”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风雨交加的夜晚的不满和厌恶,这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忧虑相呼应。
然后,“诗成白也知无敌”这一句是引用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句,表达了对诗人自己才情的自信,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奈。“花落虞兮可奈何”则是引用了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妃虞姬的故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和忠诚之心。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的双重关注,展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诗一首》是北宋诗人李师中的作品,创作于1068年。这一时期,正是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是文人墨客争相竞艳的时段。
李师中,出身于书香门第,年轻时即以文才闻名于世,成为翰林院学士。然而,他在仕途上并不得志,曾多次被贬谪至偏远之地。尽管如此,他仍坚持创作,将自己的才华和感悟融入诗歌之中。
在这一时期,宋朝的社会风气相对开放,文人墨客们热衷于切磋诗词歌赋,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见解。这种氛围使得李师中得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才情,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一首》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示了李师中对人生的独特见解。虽然他没有在官场上获得显要的职位,但他的作品却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