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和
翠壁凌云耸,禅□面水开。
岩高□□□,地胜隔尘埃。
□□帘前□,江□□□来。
□□无限景,得意几徘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翠绿石壁直冲云霄,禅院面向流水而开。
岩石高高耸立,地势优越远离尘土。
庐山瀑布如帘幕垂下,江水滔滔不绝流来。
这里有无数美丽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
去完善
释义
《自和》是宋朝诗人李师中的诗作。下面是这首诗的注释:
1. 翠壁:翠绿的石壁,这里形容山崖的青翠。
2. 禅扃:禅院的门。这里指寺院的大门。
3. 耸:高耸,直立。
4. 禅扃:禅院的门。
5. 面水:面对河水。
6. 开:开放,敞开。
7. 岩高:高高的山岩。
8. 地胜:地势优越。
9. 隔尘埃:远离尘世纷扰。
10. 帘:窗帘。
11. 江:江水。
12. 空:空旷。
13. 无限景:无穷无尽的景色。
14. 得意:心满意足。
15. 徘徊:来回走动。
去完善
赏析
翠壁凌云耸,禅扉面水开。
这两句描绘了寺庙周边的壮丽景色,翠绿的山壁犹如腾空而起,寺门则面向水面而开,传达了幽静与自然和谐的氛围。
岩高步步攀,地胜隔尘埃。
这两句赞美了山地的险峻与纯净,攀登高峰的路上一步一重天,地势高绝使得周围没有一丝尘埃。
树暗帘前雨,江凉雁外秋。
这里以“雨”、“雁”等意象赋予了诗意更多的生活气息和季节特征,阴暗的树林带来的是帘前的雨滴,江水清冷传来的则是大雁南飞时的秋天的讯息。
斯游真乐致,吟咏不能休。
最后两句表达了自己沉浸在这美景之中的愉悦之情,无法抗拒这迷人的景致,只好不停地用诗词来表达心中的感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自和》是北宋著名诗人李师中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65年,正值五代十国时期。在那个时代,战争频发,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困苦。李师中作为一位有远见、有抱负的诗人,他以敏锐的目光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并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这一时期,李师中的人生经历也颇富传奇色彩。他曾担任地方官员,因政绩显著而被选拔到京城任职。然而,由于他敢于直言,屡次上疏陈述民间疾苦,因此受到了朝廷的排斥,最终被贬谪到外地。这些人生际遇使他对民生疾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李师中生活的时代,北宋王朝刚刚建立,国家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为了巩固政权,防止战乱再起,北宋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整顿官僚机构、加强中央集权等。然而,这些改革并未得到全面执行,各地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腐败、贫富差距扩大等。这些时代的背景知识为李师中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他得以通过对民间现实的深刻反映,展现出一个时代的悲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