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松
半依岩岫倚云端,独上亭亭耐岁寒。
一事颇为清节累,秦时曾作大夫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白: 这位朋友一半靠着山崖,一半的身子则在云端.他独自登上高亭子来抵抗寒冷的季节.然而有一件事让他感觉很不爽,那就是他在秦朝的时候曾经担任过大夫的职务.
去完善
释义
1. 半依岩岫倚云端:这句诗描绘了松树生长的环境,"岩岫"是山洞的意思,"云端"指天空。所以这句诗的意思是,松树生长在接近山顶的地方,依托山洞和天空生长。
2. 独上亭亭耐岁寒:这句诗描绘了松树的坚韧品质。"亭亭"指的是松树高耸的样子,"耐岁寒"表示松树能抵抗严寒的冬天。
3. 一事颇为清节累,秦时曾作大夫官:这句诗讲述了松树的一个历史故事。"清节"是指高尚的品质,"秦时"是指秦朝时期。"大夫官"在秦朝是一个高级的官职。所以这句诗的意思是,松树有一个历史故事,那就是它在秦朝时期曾经被用作大夫官的象征。
去完善
赏析
《咏松》是宋朝诗人李师中的作品,描绘了松树坚韧挺拔的形象和品格。首句“半依岩岫倚云端”形象地描述了松树生长的环境,它依附于岩石峭壁之间,屹立于云端之上,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接下来的“独上亭亭耐岁寒”则揭示了松树在面对严寒时的坚毅品质,即使在最寒冷的冬日里,它也依然挺立不倒。
在诗的后两句“一事颇为清节累,秦时曾作大夫官”中,诗人进一步引用了历史典故来赞扬松树的品质。这里提到的是秦朝时期的文人墨客因为坚贞不屈而被贬为庶民的故事。诗人以松树曾做过大夫官(即受过朝廷任命的官员)为例,表明松树虽然曾被世事所累,但依然保持了高洁的品质,使人们想起了古代那些忠贞不渝的士人。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松树的形象描绘和品格赞美,表达出作者对坚强意志和高尚品质的敬仰之情。同时,通过将松树与古代士人的精神相互呼应,也传达出了诗人对于高尚气节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松》是北宋诗人李师中所作的一首描绘松树品格和精神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可以确定为北宋时期(960-1127年)。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诗歌创作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李师中,生卒年不详,字履道,世称敦武先生,祖籍长安(今陕西西安)。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人,擅长文学、史学、经学等领域,但在当时并未受到朝廷的重视。他的生活经历比较坎坷,曾在官场沉浮多年,但始终未能得到重用。这种人生际遇使他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因此在诗歌创作中,他往往以反映民间疾苦为主题,表达出对民众生活的关心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在《咏松》这首诗中,李师中以松树的坚韧品质和崇高精神来比喻人的高尚品质。通过赞美松树的不畏严寒、挺拔直立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坚强不屈的人格精神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既反映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也体现了他对北宋时期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