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刺桐花咏兼呈赵使君
仿佛三株植世间,风光满地赤城闲。
无因秉烛看奇树,长伴刘公醉玉山。
海曲春深满郡霞,越人多种刺桐花。
可怜虎竹西楼色,锦帐三千阿母家。
石氏金园无此艳,南都旧赋乏灵材。
只因赤帝宫中树,丹凤新衔出世来。
猗猗小艳夹通衢,晴日熏风笑越姝。
只是红芳移不得,刺桐屏障满中都。
不胜攀折怅年华,红树南看见海涯。
故国春风归去尽,何人堪寄一枝花。
赤帝常闻海上游,三千幢盖拥炎州。
今来树似离宫色,红翠斜欹十二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似乎有三株生长在人间,繁华景象铺满大地,赤城的景色悠闲而宁静。
没有原因拿着蜡烛看奇特的树木,长久地陪伴着刘公沉醉于玉山之中。
海边春色浓郁布满整个州郡,越南人多种植刺桐花。
让人怜悯的是虎竹西边楼宇的颜色,华美的帷帐簇拥着阿母家。
石氏的金园中没有这样的艳丽,南京的旧赋缺乏灵动的素材。
只因为赤帝宫殿中的树木,凤凰刚刚叼出尘世而来。
美艳的刺桐夹在宽阔的道路两旁,晴天和煦的风让越地的美女们欢笑。
只不过红色的花儿无法移植,刺桐的屏障铺满了整个京城。
不胜攀登采摘的惆怅,红红的树在南边看见了海的尽头。
故乡的春天逝去,谁又能寄给我一枝花朵呢?
赤帝时常听说在海上的游历,三千顶华丽的伞盖簇拥着炎热的地区。
如今看到的树木如同离开宫廷时的颜色,红绿相间斜倚在十二楼的楼阁之上。

去完善
释义
1. 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
2. 刺桐花:别名龙骨花,是一种在泉州地区常见的花卉。
3. 赵使君:唐朝的一位官员,曾任泉州刺史。
4. 三株植世间:形容刺桐树的稀有和高贵。
5. 赤城闲:赤城山位于浙江省天台县,这里用来形容刺桐花的美丽。
6. 无因秉烛看奇树:没有机会拿着蜡烛欣赏奇特的树木。
7. 刘公醉玉山:刘公指唐代诗人刘禹锡,这句诗表示作者渴望与友人共赏刺桐花的美景。
8. 海曲:指沿海地区。
9. 越人多种刺桐花:越人指居住在福建、广东等地的民众,这句诗表示这些地区的百姓喜欢种植刺桐花。
10. 虎竹西楼色:虎竹指竹子,这句诗表示刺桐花的美艳超过了竹子。
11. 阿母家:这里指富贵人家。
12. 石氏金园:石氏指汉代贵族石崇,他的园林以华丽著称。
13. 南都:指南京。
14. 赤帝宫中树:赤帝指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这句诗表示刺桐树的高贵地位。
15. 丹凤新衔出世来:丹凤指凤凰,这句诗表示刺桐花如同凤凰一样高贵。
16. 猗猗小艳夹通衢:猗猗形容花朵的美丽,通衢指宽阔的道路。
17. 晴日熏风笑越姝:越姝指越地的美女,这句诗表示刺桐花在阳光下显得更加美丽。
18. 红树南看见海涯:红树指刺桐树,这句诗表示从南方可以看到海边的刺桐树。
19. 故国春风归去尽:故国指家乡,这句诗表示家乡的春天已经过去了。
20. 赤帝常闻海上游:赤帝指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这句诗表示刘邦曾经在海上游历。
21. 三千幢盖拥炎州:这句诗表示刘邦的随从众多。
22. 离宫色:皇宫的颜色。
23. 红翠斜欹十二楼:红翠指刺桐花的颜色,这句诗表示刺桐树的高度超过十二楼。

去完善
赏析
《泉州刺桐花咏兼呈赵使君》是唐代诗人陈陶的一首咏物诗,诗中通过对刺桐花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美的追求。这首诗的结构严谨,韵律和谐,语言优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首联“仿佛三株植世间,风光满地赤城闲”,描述了刺桐花的风采,表达了作者对刺桐花的喜爱之情。刺桐花美丽而独特,仿佛是天地间的一颗明珠,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颔联“无因秉烛看奇树,长伴刘公醉玉山”,表达了一种遗憾的心情。尽管刺桐花美丽无比,但作者却无法在夜晚欣赏到它的风采,只能与朋友们一起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颈联“海曲春深满郡霞,越人多种刺桐花”,描述了刺桐花在春天里的美丽景象。在海曲的春天里,刺桐花开满了整个郡县,给人一种春天的气息。
尾联“赤帝常闻海上游,三千幢盖拥炎州”,通过描绘刺桐花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刺桐花的赞美之情。刺桐花就像一位英勇的将领,带领着三千士兵守护着这片炎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泉州刺桐花咏兼呈赵使君》是唐代诗人陈陶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世纪,具体时间为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在这段时间里,陈陶虽为地方官吏,但因不满朝廷的腐朽和宦官专权,时常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这首诗中,陈陶以泉州刺桐花的盛开比喻当时国家的繁荣昌盛,同时提醒当权者要关注民生疾苦。在当时的背景下,唐朝虽然表面繁荣,但实际上已经逐渐走向衰落。陈陶借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