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劝学

标题包含
劝学
七闽四海东南曲,自有天地惟篁竹。 无诸曾拥汉入秦,归来依旧蛮夷俗。 未央长乐不诗书,何怪天涯构板屋。 人民稀少禽兽多,云盘雾结成烜燠。 楼船横海未入境,淮南早为愁蛇蝮。 自从居股徙江淮,鸟飞千里惟溪谷。 经历两世至孙氏,始闻种杏匝庐麓。 依然未识孔圣书,徒能使虎为收谷。 异端神怪非正学,但可出野惊麋鹿。 三分南北又几年,匹士单夫无可录。 开元天宝唐欲中,阑干始见盘中蓿。 日南韶石出名公,新罗二士非碌碌。 七闽转海即洙泗,仅有令孜与思勗。 令人不忍读唐书,不胜林壑溪山辱。 天心地气信有时,二三百年渐堪目。 述古大年创发迹,义理文章相接续。 蔡襄风任獬廌司,陈烈气压龙虎伏。 介夫当仁竟不让,了翁守义穷弥笃。 天开道统游杨胡,一气北来若兰馥。 了翁责沈先识程,子容闻风亦知肃。 剑龙化作李延平,道理益明仁益熟。 遂生考亭子朱子,撑拓三才开伭育。 植立纲常鳌戴地,开发蒙昧龙衔烛。 三胡三蔡与五刘,新安建安如一族。 直卿幸作东床客,照耀乾坤两冰玉。 四书才老多有见,楚辞全甫尤能读。 正叔安卿亲闻道,稍后景元亦私淑。 礼书身后得直卿,遗经未了留杨复。 奎宿分野忽在兹,神光秀气相追随。 灯窗眉宇辙不同,金玉满堂珠万斛。 遂令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普(1247年-1315年),字敬之,号石堂,浙江台州人。他是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的著名学者、教育家、诗人。 陈普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精于《周易》。他曾在太学学习,后回乡教书,培养了...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福建这一位于四海东南之地,自然天成的风光尽皆竹林篁竹。历史上的无诸曾是汉朝的将领,但最终回到了南方蛮夷之地。这里的居民不习诗书礼仪,只能以粗陋木板建造房屋。由于人口稀少、动物众多,生活于此就像生活在云雾缭绕、阴晴不定的地方。航海大船无法驶入当地海域,而安徽淮南的蛇蝮早已让人发愁。这里的人民迁徙到长江淮河地区,只有飞鸟才能飞跃山川溪谷。经过两代人的努力,直到孙氏时期,才开始有种植杏树的情况出现。但当地人仍然不认识孔子所教授的学问,只学会用虎来保护谷物。这里的思想信仰充满神秘和奇异,并不符合正统的儒学教育,只能用来在野外驱赶糜鹿。时间过去数年,这里的人们依然是过着朴实的生活,难以留下值得记录的痕迹。直到唐朝的天宝年间,这里开始有人读书识字。日南韶石的名人名士辈出,其中就包括新罗的两个贤者。福建经过海洋,便到了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当地的学者令孜和思勗在这里传播文化。读唐代历史,我们不禁感慨林壑溪山之美。这让人心生安慰,或许再过二三百年,这里的教育就能逐渐发展起来。历史上有很多优秀的文人,如蔡襄、陈烈、介夫、了翁等,他们致力于儒家学问的传播和发展。理学道统从游杨胡开始兴起,然后是李延平时代,再到朱熹的时代,他们的努力和成果使得儒家的道理更明了,仁爱更加深入人心。后来涌现出的优秀人才如三胡、三蔡、五刘等人,他们都是朱熹这一学派的后代。
去完善
释义
1. 七闽:古代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称呼,主要指今天的福建一带。 2. 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3. 东南曲:形容福建地处中国东南一隅。 4. 无诸:越王勾践的后裔,公元前202年自立为闽越王。 5. 未央、长乐:均为汉代皇宫名,这里借指中央政权所在地。 6. 构板屋:用木板搭建的房屋,这里指简陋的民居。 7. 云盘雾结:形容山中云雾缭绕的景象。 8. 烜燠:炎热干燥的天气。 9. 楼船:古代大型战船,用于水上战斗。 10. 淮南:指安徽淮南地区。 11. 愁蛇蝮:形容敌对势力的威胁。 12. 居股徙江淮:形容人们的迁徙路线。 13. 种杏匝庐麓:指杏园围筑在庐山下。 14. 孔圣书:指儒家经典著作。 15. 异端神怪:指非正统的思想观念。 16. 三分南北:指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权鼎立的局面。 17. 开元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两个年号,分别代表其统治初期和中期。 18. 日南:古代县名,位于今广东汕头一带。 19. 韶石:传说中的神仙居所。 20. 新罗:古代朝鲜半岛国家。 21. 令孜、思勗:唐朝时期的教育家,分别指唐文宗时宰相杨嗣复和杨敬之。 22. 林壑溪山:指美丽的山水风光。 23. 天心地气:指自然界的规律。 24. 述古大年:指宋代诗人陆游和辛弃疾。 25. 义理文章:指道德伦理和文学创作。 26. 蔡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曾任枢密院直学士。 27. 陈烈:北宋学者,以理学著称。 28. 介夫、了翁:南宋理学家朱熹的门生。 29. 杨胡:指南宋哲学家杨时和胡安国。 30. 一气:指儒家的道统。 31. 兰馥:香气四溢的花卉。 32. 责沈先识程:指朱熹教诲学生要深入理解儒家学说。 33. 子容:南宋理学家张栻的字。 34. 李延平:指北宋理学家李侗。 35. 考亭子朱子:指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考亭为其别号。 36. 撑拓三才:指朱熹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 37. 植立纲常:指朱熹强调的道德伦理原则。 38. 鳌戴地:指地球。 39. 开发蒙昧:指启迪民智。 40. 龙衔烛:指照亮黑暗。 41. 三胡三蔡与五刘:指南宋时期的著名文人。 42. 新安:指安徽徽州地区。 43. 建安:指福建建瓯地区。 44. 楚辞全甫:指南宋文学家洪兴祖,他校订过《楚辞》。 45. 正叔、安卿:分别是南宋理学家吕祖谦和魏了翁的字。 46. 私淑:指未能亲炙师门,通过阅读其著作或听其弟子讲解而承袭其学术。 47. 礼书:指朱熹的弟子黄干。 48. 直卿:指宋代文学家陆九渊。 49. 杨复:指南宋理学家杨时的弟子。 50. 奎宿:指二十八宿之一,位于天文学中的西方白虎七宿之中。
去完善
赏析
福建三山灵气钟,濂溪洛下道相通。 云霄五凤鸾翔翥,琴筑双泉涧谷空。 北斗群星朝紫极,西湖十里见青红。 元亭一别头飞雪,甲子重寻又九重。 百千万劫须臾事,三五十年屈指中。 远游山川壮宫阙,迩观经史协丝桐。 种德问业分今古,行己接物有鸿庞。 四科十哲成班列,一例高贤坐茂恭。 祝我君侯千万岁,卜他日守炉薰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劝学》是南宋诗人陈普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具体时间难以考证。然而,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来看,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陈普在经历了一系列人生际遇后,为了勉励自己和学生勤奋学习而创作的。 陈普生活在南宋末年,这是一个政治腐败、战乱频仍的时代。陈普的人生际遇也十分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中举。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的这种坚韧精神在《劝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对北方金国的战争屡战屡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陈普虽然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他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和他人的命运,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因此,他在《劝学》中表达了“学而时习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综上所述,《劝学》这首诗歌是在南宋末年,陈普在生活、学习、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创作的。这首诗不仅体现了陈普的个人品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