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松亭
双松如老虬,拜然俯于地。
山下草细微,降从所非类。
昂藏烈丈夫,肯与樵牧比。
樛枝若欲颓,直干固不倚。
外柔内则刚,物耳寓此理。
吾观世俗流,随人尽弃己。
此松乃不然,自下弗为耻。
所立峭已高,其节凛不记。
满眼春风生,中有岁寒意。
敢告行道人,视此知所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两根松树犹如古老的蛟龙,恭敬地向下俯视。
山下的草地显得细小,显示出它们并非同类。
它们是英俊英勇的男子,怎么可能与砍柴放牧者相比?
弯曲的树枝仿佛将要倒下,但挺直的主干坚定不倒。
外部柔弱而内部坚强,这就是事物存在的道理。
我看世人的流动中,轻易放弃了自我。
但这松树并非如此,它不会因为向下而觉得羞耻。
它的地位已经十分崇高,其节气坚定不屈。
满眼的春风之中,却蕴藏着寒冷的冬意。
我要告诫过路的人,看此可知如何坚持自己的立场。
去完善
释义
1. 双松亭:古代亭名。位于浙江省绍兴市。
2. 如老虬:像老龙一样弯曲苍老的松树。
3. 拜然:低垂的样子。
4. 山下草细微:指山下的杂草细小而柔弱。
5. 降从所非类:比喻松树下杂草的种类繁多。
6. 昂藏烈丈夫:形容高大挺拔的松树像英勇刚正的男子。
7. 樛枝:向下弯曲的树枝。
8. 降若欲颓:树干弯曲下垂但并未倒下。
9. 外柔内则刚:外表柔软,内里刚强。
10. 物耳寓此理:万物都包含着这个道理。
11. 世俗流:指世俗之人随波逐流的现象。
12. 随人尽弃己:跟随别人,丢弃自己的原则。
13. 弗为耻:不会感到羞耻。
14. 峭已高:指松树挺拔直立。
15. 凛不记:挺直而不屈服。
16. 春风生:春天的风催生了万物生长。
17. 岁寒意:即使面临寒冷的冬天,松树依然保持顽强的生命力。
18. 行道人:路上的行人,泛指世人。
19. 视此知所止:看到松树的生长特点,就知道应该遵循的原则。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双松亭景色的诗。诗人通过观察双松的形象,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赋予了它们深刻的哲理寓意。全诗以松树的形象为线索,赞颂了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警示人们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立场。这首诗的立意深远,言辞优美,意境开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双松亭》是宋代诗人徐侨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的宋朝时期。这个时期的诗人徐侨正值壮年,他曾任江苏、浙江等地官员,对江南风光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徐侨所处的时代,中国正处于北宋和南宋之交,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皇帝重文轻武,文人墨客受到优待,文化发展繁荣昌盛。与此同时,边疆危机严重,民族矛盾激化,使得徐侨等文人忧国忧民之心愈发强烈。
徐侨本人一直关注国家治理与民生问题,他在任职期间体察民间疾苦,施政干练有方。这样的成长经历与人生阅历使他对自然景色有着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审美感悟,这也反映在了他的诗作之中。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