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迹石
达摩西归古昔闻,漫疑一足蹑云根。穷探绝顶搜遗迹,净拂苍苔见巨痕。野寺山藏岚气合,长松风度梵音喧。康州胜概应多览,归向金身得细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达摩当年曾访古,轻飘飘好似云上行。极目探寻巅峰事,一片苍苔下藏真。寺庙藏在深山里,云雾弥漫,松树间传来悠扬的诵经声。康州的壮丽景色应该多看,还要回来仔细探讨这座佛像的故事。
去完善
释义
1. 达摩:禅宗初祖,全称菩提达摩。中国禅宗的创立人。公元527年从印度航海到广州。
2. 西归:禅宗六祖惠能圆寂于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新兴县城南有六祖故居,故云“西归”。
3. 古昔闻:过去听说的事。
4. 漫疑:随意怀疑。
5. 一足蹑云根:是说达摩一脚立在山上,另一脚悬空,表示正在传法。这是禅宗的重要公案之一。
6. 穷探:尽力探索。
7. 绝顶:山顶。
8. 净拂:轻轻地擦拭。
9. 苍苔:指青苔。
10. 巨痕:巨大的痕迹。
11. 岚气合:形容云雾在山谷中升腾,与四周的山峦相互融合。
12. 长松风度梵音喧:风吹过松树的声音和诵经的声音混合在一起。
13. 康州:五代十国时设置的一个地方行政单位,大致在今天的广东省中西部一带。
14. 胜概:优美的风景或环境。
15. 金身:是佛陀的肉身,用以表示对佛的尊敬。
16. 得细论:仔细探讨。
去完善
赏析
首联以达摩祖师西归的故事引子,引起人们对古人足迹的探寻之情。达摩是禅宗的创始人,他的事迹以及他的“一苇渡江”、“面壁九年”等传说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颔联通过描绘“穷探绝顶搜遗迹,净拂苍苔见巨痕”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人们寻找达摩足迹的决心和所付出的努力。这里既有攀登险峰的勇气,也有发掘真相的智慧。
颈联则以“野寺山藏岚气合,长松风度梵音喧”描绘了达摩踪迹所在地的清幽环境。这是达摩修炼成佛的地方,也是现代人寻求心灵宁静的场所。这里山岚环绕,松风梵音交织在一起,使人陶醉其中。
尾联则以“康州胜概应多览,归向金身得细论”作结,鼓励人们要像诗人一样,寻访达摩的足迹,亲身体验并理解其中的奥妙。这也是诗歌的主旨所在,让人们去体验并理解佛法的高深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佛迹石》是宋代诗人李穆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佛迹石的奇特景象和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敬仰之情。
创作时间:《佛迹石》这首诗歌创作于宋代,大约公元960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繁荣时期,文人墨客们常常以山水风光、宗教信仰等为题材进行创作。
人生际遇:李穆(生卒年不详),字元翁,号清庵居士,四川成都人。他生活在宋朝时期,曾任过官职,后因种种原因辞官归隐,专注于诗歌创作。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独特,在当时和后世都有一定的影响。
时代背景: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许多人信仰佛教,并对其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穆通过对佛迹石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佛教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