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归寄郭希圣
十年书剑客侯门,万里归来荷圣恩。晓日一庭诗礼计,西风三径菊松存。倚筇锦石暮山紫,濯足罗旁秋水浑。相望片云成契阔,好怀那得与君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十年读书人在侯门之中,从远方归来感激圣上的恩典。早上在庭院里计算诗书礼仪之道,秋天的西风吹过,菊花和松柏依然保存。拄着拐杖看着黄昏时分紫色的山脉,在清澈的水边洗脚,感受秋天的气息。相互望着远方的天空感叹时光的流逝,心中感慨万千,却难以用言语表达。
去完善
释义
《初归寄郭希圣》是宋代诗人李穆创作的一首古诗。以下是注释:
1. 十年书剑:指作者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功名,进入官场。这里用“十年”表示时间之久,实际上可能不止十年。
2. 客侯门:指成为诸侯的门客。在古代,文人墨客常依附于诸侯贵族以谋生。
3. 万里归来:指作者从遥远的地方回到家乡。
4. 荷圣恩:接受皇帝的恩典。这里的“荷”字有承受的意思。
5. 晓日一庭诗礼计:描述了家庭生活中读书写诗的情景。“晓日”是指早晨的阳光,象征着家庭生活的温馨宁静;“诗礼”是指诗歌和礼仪,代表了家庭教育的内涵。
6. 西风三径菊松存:描绘了秋天自然景色的萧瑟。“西风”是指秋风;“三径”是指小路,这里代指家园;“菊松存”是说菊花和松树依然存在,代表家庭的美好。
7. 倚筇锦石暮山紫:描写了傍晚时分的景色。“倚筇”是指靠着拐杖站立;“锦石”是指美丽的石头,这里用来形容山间美景;“暮山紫”是说傍晚时分山峦呈现出紫色的景象。
8. 濯足罗旁秋水浑:描述了洗脚的情景。“濯足”是指洗脚;“罗旁”是指河岸;“秋水浑”是说秋天的河水混浊,反映了季节的变化。
9. 相望片云成契阔:表达了作者与朋友之间思念之情。“相望”是指互相想念;“片云”是指天空中的云朵;“契阔”是指久别重逢或长期分离。
10. 好怀那得与君论:表达了自己想要与友人分享喜悦的心情。“好怀”是指愉快的心情;“那得”是古代汉语的用法,意为“如何能”;“与君论”是指与友人谈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初归寄郭希圣”,描述了诗人结束十载求功名而客居侯门的生活,回到故乡,满怀感激之情。全诗形象生动,意蕴深厚。
首联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和旅程: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曾离家十载,试图通过诗书和宝剑赢得功名利禄,但最终选择回到家乡,接受国家的恩典。
颔联描绘了诗人眼中的家乡景象:清晨的阳光照耀下,庭院里充满了书香和礼仪的气息;西风吹拂中,菊松依存的三径小道显得格外宁静祥和。此联展现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浓厚情感,以及他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受。
颈联继续抒发诗人的感慨:傍晚时分,他拄着拐杖站在五彩斑斓的锦石上,俯瞰群山;而在清澈的溪流边,他脱下鞋子洗涤双脚,欣赏秋天的水域。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亲近感。
尾联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思念之情:虽然他们相隔遥远,但在诗人心中,这份友谊仍然珍贵无比。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渴望能与友人分享喜悦、倾诉心事。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初归寄郭希圣》是宋代诗人李穆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具体年份不详。
在这个时期,李穆经历了自己的人生转折。他原本生活在江南一带,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然而,金兵入侵,战争打破了他的生活安宁,他被迫离开家乡,踏上了流亡之路。在流亡过程中,李穆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艰辛,这也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后来,战争结束,他回到了故乡,心中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初归寄郭希圣》。
在李穆所处的时代,南宋政权偏安一隅,北方大片领土沦陷于金人手中。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穆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也反映出了当时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期盼和平的美好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