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花
野花开处客徘徊,胡蝶抟飞歛复开。
折得野花随手去,不知胡蝶逐人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野花盛开的地方,游客们流连忘返;蝴蝶翩翩起舞,时而聚集,时而散开。
人们随手摘下野花,却不知蝴蝶一直在追逐他们的脚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折花:指采摘野花。
2. 吴沆:宋代文人,有作品传世。
3. 野花:此处指郊外、野外自然生长的花朵。
4. 开处:开放的地方。
5. 客:诗人自谓。
6. 徘徊:原指走路来回不定,这里形容在野花盛开的地方流连。
7. 胡蝶:蝴蝶的别称,这里指蝴蝶。
8. 抟飞:群飞。
9. 敛复开:指蝴蝶上下翻飞,时而收拢翅膀,时而张开翅膀。
10. 随手去:随手的动作。
11. 胡蝶逐人来:胡蝶追逐采花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折花》诗以自然景象为描绘对象,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观察野花在开放与凋零过程中蝴蝶的活动,揭示了生命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野花开处客徘徊”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向往,他愿意在野外赏花、品景,享受片刻的宁静。紧接着“胡蝶抟飞歛复开”描绘了蝴蝶在空中飞舞、追逐的场景,形象地描绘出野花在凋谢、复苏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生机盎然的景象。
最后两句“折得野花随手去,不知胡蝶逐人来”中,诗人提到折取野花时无意间惊起了蝴蝶,从侧面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此句表现出诗人并非有意打扰蝴蝶,却在不经意间打破了它们原本的宁静生活,从而揭示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总的来说,这首诗以轻描淡写的方式传递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大自然的尊重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折花》是宋代诗人吴沆的一首咏物诗。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年至1279年,即北宋和南宋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而诗词艺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当时,文人墨客们喜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抒发情感,表达内心的感慨。因此,吴沆以“折花”为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创作这首古诗时,吴沆正处在一个较为安宁的时期,没有战乱纷扰,这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同时,这一时期的吴沆可能已经步入中年,对生活的感悟更加丰富,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此外,这个阶段的宋代社会,人们普遍追求精致的生活,对美的鉴赏力非常高。在这种环境下,吴沆的诗歌受到了广泛的好评,成为了宋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