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叔祖示四绝句次韵 其三
衰怀底物能陶写,社舞村歌眼暂明。
谁似玉人供巧笑,不劳长笛与哀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心中有爱好可以陶冶情操,参与村中歌舞让人心生明亮。谁能像佳人一样展示美好的笑容,不需要借助哀伤的曲调和乐器来表达。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衰怀:伤感的情怀。
2. 底物:指什么事物。
3. 陶写:排解忧愁、抒发情感。
4. 社舞:乡村祭祀活动时所跳的舞蹈。
5. 村歌:乡村歌曲。
6. 巧笑:美丽可爱的笑容。
7. 不劳:不需要。
8. 长笛与哀筝:两种乐器,这里用来形容音乐的美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意象和深厚的情感描绘了诗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困苦时,仍能保持乐观的心态。首句“衰怀底物能陶写”表达了诗人感慨自己在逆境中无法找到一种能让自己心情得到慰藉的事物,但在次句“社舞村歌眼暂明”中,诗人将目光投向乡村的歌舞,以此寻求心灵的宽慰。接下来的两句“谁似玉人供巧笑,不劳长笛与哀筝”则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有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子能为自己带来欢乐,使自己远离痛苦。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给人以深刻的感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族叔祖示四绝句次韵 其三》是南宋文学家、诗人张守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宋光宗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时年张守54岁。在这一年间,他担任尚书省左仆射兼枢密使,然而他却因遭人陷害而被罢黜,罢官后在临安府(今杭州)闲居。
在张守生活的时期,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中原被金国侵占,政治腐败,士大夫阶层醉生梦死,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张守身为宰相,一心想要振兴国家,改革政治,却因受权臣排挤而未能如愿。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南宋社会的现实矛盾。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坎坷和挫折,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