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将
剑光如电马如风,百捷长轻是掌中。无定河边蕃将死,
受降城外虏尘空。旗缝雁翅和竿袅,箭撚雕翎逐隼雄。
自指燕山最高石,不知谁为勒殊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剑光如闪电般犀利,战马疾驰如狂风,这百骑精锐皆在我掌握之中。在无定河之畔,敌方将领已死亡;受降城之外,敌人的尘埃已成虚妄。
旗帜犹如大雁翅膀般高飞,箭矢紧追猛赶那矫健的大雕。这武器与英武之士啊,共同为了江山社稷。谁能将他们比拟?谁能为他们镌刻下不凡的功勋?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百捷长轻:弓名,射程远且射速快。
2. 无定河:流经陕西北部的一条河,附近有古代的战场。
3. 蕃将:古代指少数民族的将领。
4. 受降城:位于黄河上游的一处古代城市,相传是唐朝接受突厥投降的地方。
5. 旗缝雁翅:旗帜的形状像大雁翅膀。
6. 箭撚雕翎:箭尾饰有雕鸟羽毛,比喻箭之精良。
7. 隼雄:形容猛禽,比喻勇士。
8. 燕山最高石:燕山山脉中的一座山峰。
9. 勒殊功:刻下与众不同的功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英勇善战的边将形象。开篇两句通过描述他的剑术和马术之高,展现出他在战场上的勇猛与技艺娴熟。接下来的诗句讲述了在无定河边的战斗中,这位将领大败敌军,使边境安宁。旗帜、弓箭等细节进一步强调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最后两句以他指着山巅的石头宣誓要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场景作结,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佩之情。整首诗用词生动,节奏紧凑,让人感受到边将的豪迈之气。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边将》是唐朝诗人秦韬玉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755年左右的安史之乱时期。此时唐朝国力逐渐衰弱,边疆不稳,士兵们为了保卫家园而浴血奋战。
秦韬玉本人曾在朝为官,但因朝政腐败,理想破灭,遂辞官回乡。在回乡途中,他目睹了边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和百姓们的苦难生活,内心深受震撼。他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这一历史事件,通过描绘边将的形象,表达了对外敌侵略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当时唐朝正值安史之乱时期,皇帝无能,宦官当道,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在这动荡不安的年代,许多有志之士如秦韬玉般痛感时局,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国家的命运。然而,他们的努力往往化为泡影,这使得秦韬玉的诗句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