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内心充满怨恨,年复一年地埋头刺绣,用金线织就精美的嫁衣,却只能为他人做嫁衣,自己却始终无缘幸福。
去完善
释义
压金线:用金线刺绣,极言针线活的精细;为他人作嫁衣裳:替别人缝制婚服,暗喻自身无法享受成果。
去完善
赏析
全诗以“贫女”的独白展开,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开篇点明主人公出身贫寒,“蓬门未识绮罗香”一句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透露出一种无奈与辛酸。接着,诗人借“风流高格调”与“时世俭梳妆”的对比,突出了贫女虽有高尚品格,却难以被世俗接纳的悲哀。
下半部分则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如“十指夸针巧”“压金线”,展现了贫女卓越的才艺,但这些努力却只能服务于他人,进一步强化了她的悲惨处境。“为他人作嫁衣裳”成为千古名句,不仅道尽了贫女的辛酸,也隐喻了许多人在生活中默默付出却得不到回报的命运。
整首诗行文流畅,情感真挚,既刻画了一个鲜活的个体形象,又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冷酷现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贫女》是唐代诗人秦韬玉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唐朝晚期,当时社会贫富差距较大,许多底层百姓生活困苦。
秦韬玉本人出身贫寒,凭借才华和努力成为朝廷官员。他了解民间疾苦,对穷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在这首诗中,他以贫女的视角描绘了她们的艰难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动荡时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许多知识分子为了生计,不得不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富贵。然而,科举制度的弊端使得许多有才华的寒门子弟难以脱颖而出。因此,秦韬玉通过《贫女》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公正平等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