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夜同卫谏议看月
常时月好赖新晴,不似年年此夜生。初出海涛疑尚湿,
渐来云路觉偏清。寒光入水蛟龙起,静色当天鬼魅惊。
岂独座中堪仰望,孤高应到凤凰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段古文大致可以翻译为:“月亮时常因为天气晴朗而显得美好,但并非每年都会像今夜这般美丽。刚开始升上海面时,月光还略显湿润,然后逐渐在天空中变得更加明亮和清晰。这明亮的月光映照在水中,让蛟龙似乎都从水中跃出;而在天空中则让一切暗处的邪恶与恐怖都无处躲藏。不仅仅是坐在地上仰望着的人能感受到这种美景,这份孤高清雅的光华应该也能到达凤皇之城吧。”

去完善
释义
1. 常时:平时,平常时候。
2. 赖:依赖,依靠。这里指依赖于天气晴朗才能看到的美好月色。
3. 新晴:新的晴天。
4. 年年:每年,一次又一次。
5. 海涛:海上的波涛。
6. 疑:猜测,推测。
7. 尚:还,仍然。
8. 湿:湿润,潮湿。
9. 渐来:逐渐靠近。
10. 云路:云端,天空。
11. 偏清:特别清澈。
12. 寒光:寒冷的月光。
13. 入水:进入水面,映入水中。
14. 蛟龙: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
15. 起:升起,出现。
16. 静色:宁静的景象。
17. 当天:在天空中。
18. 鬼魅:传说中的一种怪物,这里泛指一切邪恶势力。
19. 惊:害怕,恐惧。
20. 独:独自,单独。
21. 堪:能够,可以。
22. 仰望:抬头看,仰视。
23. 孤高:孤独而高尚,这里形容月亮的高洁。
24. 凤凰城:古代传说中的城市,这里代指京城长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八月十五日夜晚赏月的美景。开篇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月色之美的赞叹,认为平时欣赏到的月亮之美离不开晴朗的天气,而此时此刻的月亮却仿佛更加明亮动人。接着三、四句细致地描绘了月亮从海面升起的景象,月光如水,伴随着海风,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第五、六句则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月光照射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如同水中的蛟龙跃起;而在天空中,月光则如同一把利剑,令一切妖魔鬼魅都感到惊恐。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一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他不仅觉得这美好的月色可供众人欣赏,更相信它的光芒可以直抵九天之上的凤凰城。整首诗以充满想象力的笔触展现了月色的美,同时也流露出诗人的豪情壮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八月十五日夜同卫谏议看月》是唐代诗人秦韬玉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玄宗至德年间,公元756年至758年之间。在这个时期,唐朝国势逐渐衰落,唐玄宗退位,由肃宗即位,然而战乱仍在持续。
诗人秦韬玉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中举,因此他的人生经历颇为坎坷。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谏议大夫卫瓘,两人志同道合,成为挚友。在八月十五这个传统的中秋佳节,他们一同赏月,感叹世事无常,并借此抒发胸中的不平之气。
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由于战乱和朝廷的腐朽,许多士人都感到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秦韬玉通过对月的描绘,表达出对明月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的诗句“连宵魄散光分里,一夜露凝珠缀圆”,既是对自然景象的生动刻画,也是对人间冷暖的真实写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