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怀
总藏心剑事儒风,大道如今已浑同。会致名津搜俊彦,
是张愁网绊英雄。苏公有国皆悬印,楚将无官可赏功。
若使重生太平日,也应回首哭途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原文:
总藏心剑事儒风,大道如今已浑同。
会致名津搜俊彦,是张愁网绊英雄。
苏公有国皆悬印,楚将无官可赏功。
若使重生太平日,也应回首哭途穷。
译文:
内心总是隐藏着一股剑气般的豪情壮志,但在如今这个大同世界似乎已经不适用了。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寻找优秀人才,但有时候那张无形的网却牵绊着英勇之人。
苏轼当年有一片可以悬挂印信的国土,而楚国将领的功劳却无法得到认可。
如果他们在太平盛世复活,应该也会回头感叹自己的穷途末路吧。

去完善
释义
寄怀
注解:
1. 总藏心剑事儒风:“总藏心剑”指胸藏利器、具有凌云壮志的人;“事儒风”指的是学习儒家思想的风气。这句意味着胸怀壮志者应致力于儒家学说的修养和实践。
2. 大道如今已浑同:“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原则或道德的最高准则,即普遍真理、公理;“浑同”意指混乱不清。这句反映社会对真理的普遍认同发生动摇的情况。
3. 会致名津搜俊彦:"名津"意为著名的渡口或航标,比喻人才汇聚的地方;"俊彦"指才华横溢的人才。这句表示在人才荟萃的地方选拔优秀的人才。
4. 是张愁网绊英雄:"愁网"形容使人忧愁的事物,这里比喻束缚人才的制度和观念;"绊英雄"意味着阻碍英勇之人施展才能。这句揭示了当前困扰有志之士的陈规陋习。
5. 苏公有国皆悬印:"苏公"是指唐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悬印"本指悬挂印绶辞去官职,这里可理解为怀才不遇、未能施展抱负。这句以苏公为例,说明有才之人因时运不济而未得重用。
6. 楚将无官可赏功:"楚将"指的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将领;"赏功"是指对有功之臣给予奖赏。这句表示即使功勋卓著,也未能得到应有的褒奖。
7. 若使重生太平日:"若使"表假设;"太平日"指国家昌盛、百姓安乐的时代。这句意思是假使能回到过去繁荣昌盛的时代。
8. 也应回首哭途穷:"途穷"是指走投无路、陷入困境。这句意味着即使是过去的贤才也难以逃脱现实困境。

去完善
赏析
《寄怀》描绘了诗人满怀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沉痛心情。诗中首联以“藏心剑”与“事儒风”的形象比喻表现出诗人既有武艺又有文才,却未能施展抱负。颔联以“会致名津搜俊彦”和“是张愁网绊英雄”对比表达了人才济济,但有志之士受制于时局、不得施展的无奈。颈联则用“苏公有国皆悬印”及“楚将无官可赏功”的历史典故来呼应现实中的不公正待遇。尾联表示若是英雄在世,也会感叹生不逢时,回头悲泣路途之困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怀》是唐朝诗人秦韬玉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755年左右的安史之乱时期。此时唐朝国力逐渐衰弱,外部战乱不断,内部阶级矛盾激化。在这动乱的社会背景下,文人墨客们对国家和个人的命运表现出深深的忧虑和惆怅。
秦韬玉作为当时的一名文士,他亲身经历了这段动荡的历史时期,在朝廷腐败、战争频繁的社会现实面前,他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捉摸。他的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对他的影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