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知己
炉中九转炼虽成,教主看时亦自惊。群岳并天先减翠,
大江临海恐无声。赋归已罢吴门钓,身老仍抛楚岸耕。
唯有太平方寸血,今朝尽向隗台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炼丹炉里经过九次转变和提炼,即使教导者也感到惊讶。山岳与天空相连使得绿色减少,长江靠近海边仿佛失去了声音。回归故里后停止钓鱼,虽然年岁已高但仍坚持耕种。只有太平方寸之间的热血,在今天全都倾注到帝王之台上。

去完善
释义
1. 投知己:寄托情感的知己;
2. 秦韬玉:唐代诗人;
3. 炉中九转鍊虽成:炉火纯青,比喻技艺或学问达到了很高境界;
4. 教主:佛教的创始者,这里指代自己;
5. 群岳并天先减翠:高山失去绿色,比喻山河破败;
6. 大江临海恐无声:长江入海时水流浩大,这里指江山依旧壮观;
7. 赋归:隐退回家;
8. 吴门:苏州;
9. 楚岸:长江沿岸;
10. 太平方寸血:普天下人的血性,即忠诚的心;
11. 隗台:高台。

去完善
赏析
《投知己》是一首描绘英雄豪情壮志的诗篇。诗中的主人公经历过艰苦的磨练和严格的考验,已经炼就一身本领。然而他并没有选择恃才傲物、独善其身,而是立志要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他心中,只有服务人民、报效国家,才能将自身的才华发挥到极致,这是他的理想与信仰。
诗歌的前两句“炉中九转鍊虽成,教主看时亦自惊”,以炼丹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主人公经历的磨炼。尽管历经磨难,他依然保持着谦逊的心态,没有丝毫自满。接下来的诗句“群岳并天先减翠,大江临海恐无声”,意味着虽然他拥有着惊人的才华,但他更懂得保持低调,而不是张扬跋扈。
诗歌的后半部分“赋归已罢吴门钓,身老仍抛楚岸耕。唯有太平方寸血,今朝尽向隗台倾”,则是描述他将自己全部的才华和力量,都献给了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他不再贪图个人的安逸生活,而是勇敢地承担起责任和使命,用满腔热血去为国家付出,为民族奋斗。
总的来说,这首《投知己》展示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崇高的理想,读来令人振奋。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投知己》是唐代诗人秦韬玉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肃宗至德年间(756年-758年),此时的秦韬玉正值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在这个时期,秦韬玉虽然出身贫寒,但凭借自身的才华和努力,逐渐在文学和仕途中崭露头角。
唐朝中期,社会政治环境复杂,士人阶层竞争激烈。一方面,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为普通士人提供了晋升的机会;另一方面,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也影响着文人墨客的命运。在这种背景下,秦韬玉虽然希望建功立业,实现个人抱负,但也难免受到时局的影响,感叹人生际遇的无常。
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作者在寻求知己、抒发感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豁达与无奈。尽管生活艰辛,但他依然坚信自己的才华能够得到赏识,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通过这首《投知己》,我们可以看到秦韬玉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为了追求理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