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锦妇
桃花日日觅新奇,有镜何曾及画眉。只恐轻梭难作匹,
岂辞纤手遍生胝。合蝉巧间双盘带,联雁斜衔小折枝。
豪贵大堆酬曲彻,可怜辛苦一丝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桃之天天竞新艳,梳妆何曾比画眉。
只恨绣花线易断,劳作磨茧不觉疲。
合蝉针法匀分布,联雁纹样细裁取。
金碧辉煌酬诗曲,缕缕辛苦谁知矣。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秦韬玉:唐代诗人,曾为尚书郎。
2. 织锦妇:指代辛勤劳作的妇女。
3. 觅新奇:寻找新颖独特的事物。
4. 有镜何曾及画眉:比喻织锦妇的技能,即使是镜子也不能像她一样画出如此美妙的图案。
5. 轻梭:轻盈的织梭,此处形容手艺精湛。
6. 难作匹:难以找到合适的对象来匹配。
7. 纤手:纤细的手指,此处形容织锦妇的灵巧。
8. 生胝:手掌生出老茧。
9. 合蝉巧间双盘带:形容交织在一起的图案。
10. 联雁斜衔小折枝:形容图案中联接的大雁和小树枝。
11. 酬曲彻:指应酬音乐晚会。
12. 一丝丝:比喻纺织品的精细。

去完善
赏析
《织锦妇》秦韬玉
这是一首描绘古代织锦妇辛勤劳作的诗。诗人以新颖的视角展现了纺织技艺的高超和繁琐。诗中的“桃花”与“画眉”相互呼应,暗示了织锦艺术的创新和精湛。同时,诗人通过比喻手法将丝绸比作“轻梭”,突出了纺织的难度。
诗歌的后半部分表达了织锦妇为了制作出精美的丝织品而不辞辛劳地努力。她们用心设计图案、细心穿引蚕丝,展现出女性的勤劳和智慧。而织锦成品则被用于豪门贵族之间的交际应酬,映衬出社会阶层的差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织锦过程的细腻描绘,既赞美了女性手艺人的匠心独具,又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阶层差距。诗人以深情的笔触诠释了劳动者的辛勤付出,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智慧和坚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织锦妇》是唐朝诗人秦韬玉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755年左右的安史之乱时期。此时社会动荡不安,民生疾苦,诗歌成为了文人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途径。
秦韬玉本人曾在朝为官,但因时代动乱,他的官职和地位受到了影响。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一位勤劳的织锦妇人的生活,表达了对普通百姓在战乱中的苦难生活的同情和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一时期,唐朝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军事衰弱、经济凋敝等问题突出,加上藩镇割据和民族矛盾,使得国家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纷纷拿起笔来,借诗歌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希望唤醒世人对时局的清醒认识,共同寻求国家的出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