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鹦鹉

标题包含
鹦鹉
每闻别雁竞悲鸣,却叹金笼寄此生。早是翠襟争爱惜, 可堪丹觜强分明。云漫陇树魂应断,歌接秦楼梦不成。 幸自祢衡人未识,赚他作赋被时轻。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秦韬玉,字文华,生卒年不详,唐代长安人。他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曾担任过官员。在科举考试中,秦韬玉的成绩并不出众,但他却因受到权臣的青睐而得以进入朝廷担任官员。 据《新唐书·艺文志》记...查看更多
TheFishCalledWanda設計師
去完善

译文
每次听到别的雁群在悲鸣,却只能感叹自己被囚禁在金笼里。它们翠绿的衣服显得可爱且珍贵,但是红嘴却显得过于招摇。云朵飘荡在远方,好像灵魂已经离散,歌声飘来,却无法让秦楼里的梦境成真。幸好像我这样的高人还没有被人们所知,否则那些华而不实的文人就会受到轻视。
TheFishCalledWanda設計師
去完善
释义
鹦鹉 - 注释: 1. 每闻别雁竞悲鸣:雁,大雁,代指迁徙的候鸟。竞悲鸣,竞相发出悲伤的声音。这里以别雁的声音来形容鹦鹉的叫声。 2. 却叹金笼寄此生:金笼,用金子装饰的鸟笼,比喻华贵的生活环境。寄此生,将一生寄托在鸟笼中。这里是说鹦鹉在金笼中度过一生,感叹其无法像自由的大雁一样飞翔。 3. 早是翠襟争爱惜:翠襟,绿色的羽毛,这里指鹦鹉的绿色羽毛。争爱惜,争相珍惜爱护。这里形容人们喜欢鹦鹉的绿色羽毛。 4. 可堪丹觜强分明:丹觜,红色的嘴巴,这里指鹦鹉的红色嘴巴。强分明,勉强分辨清楚。这里表示鹦鹉即使生活在金笼中,也无法掩盖它的红色嘴巴,依然能够被人识别出来。 5. 云漫陇树魂应断:云漫,云雾弥漫。陇树,陇地的树木,这里指代故乡。魂应断,魂魄应该断绝,形容极度思念故乡的心情。这里是说鹦鹉在远离故乡的地方,无法摆脱思念之情。 6. 歌接秦楼梦不成:歌接,歌声相接。秦楼,指代华丽的楼阁,这里代指繁华的城市。梦不成,梦境无法实现。这里是说鹦鹉虽然生活在繁华的城市,却无法融入其中,只能继续孤独地生活。 7. 幸自祢衡人未识:幸自,幸好。祢衡,东汉末年名士,以善辩著称,曾因言得罪曹操而被囚禁。人未识,没有被世人认识。这里表示鹦鹉就像祢衡一样,虽然才华横溢,但尚未被世人所知。 8. 赚他作赋被时轻:赚他,使他上当。作赋,撰写辞赋。被时轻,被当时的人轻视。这里形容鹦鹉因为言语犀利而受到世人的轻视。
TheFishCalledWanda設計師
去完善
赏析
鹦鹉篇中,诗人以翠襟和丹觜比喻鹦鹉的天然丽质,同时暗示了鸟类的忧悲和无力。金笼中的鹦鹉虽受宠溺,但它依然无法摆脱生死别离、游子离群的命运,就像终年漂泊的候鸟一样。而后,诗人笔锋一转,谈论到虽然鹦鹉在深宫中得到宠爱,却终究无法得尝所愿,只能沦落为宫中消遣之物,这层寓意颇深,既指代了官场中的种种辛酸,又寓示着人生际遇的无常。
TheFishCalledWanda設計師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鹦鹉》是唐代诗人秦韬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874年至881年之间,正值唐僖宗在位时期,当时朝政腐朽,社会矛盾激化,战乱频发,百姓疾苦。 在这一时期,秦韬玉作为宫廷诗人,对朝政和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了解。他曾担任过右补阙、尚书郎等官职,后因战乱离开了长安。这段人生经历使他深刻地感受到时代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这首《鹦鹉》中,秦韬玉通过对鹦鹉形象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鹦鹉本是吉祥的象征,但在秦韬玉的诗中,它却成了“贵贱难移”的代名词,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TheFishCalledWanda設計師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