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太师平章魏国贾公遗潜侍郎之作
先腊催开万玉林,人心悦处即天心。
山河洞彻重瞳远,宫阙高寒一柱任。
瑞应崆峒知有日,尘清洄曲在斯今。
神功变化无留迹,便放阳春卷积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到来时催开无数的柳树,人们心中喜悦的地方就是天意所在之处。视野穿过重重山川和河谷,洞察深远的目光投向远方;宫殿和楼宇耸立在高山之上,以一根柱子支撑起它们的稳固。吉祥的事情会像预料中那样发生,而尘世的纷繁复杂也能在今朝得以澄清。大自然的神奇变化并没有留下痕迹,只有春天的温暖覆盖了寒冬的阴影。
去完善
释义
1. 先腊:指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祭之始。
2. 催开:促使开放。
3. 万玉:代指繁茂的树木。
4. 人心悦处即天心:指人心中喜悦的事物往往也是天意所喜爱的。
5. 山河洞彻:形容山川河海一览无余。
6. 重瞳:指眼睛,这里借指视野开阔。
7. 宫阙高寒一柱任:形容皇宫高耸入云,气势磅礴。
8. 瑞应崆峒:指祥瑞之气汇聚于崆峒山。
9. 知有日:指预知有吉祥之日。
10. 尘清洄曲:指世道清明,诸事顺利。
11. 斯今:此时,现在。
12. 神功变化无留迹:指神明的力量变化无穷,不留痕迹。
13. 便放阳春卷积阴:指放开手脚,勇往直前,扫除一切阴霾。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冬天的景象,表现了诗人陈存在冬天里对自然和人世的独特感悟。首句“先腊催开万玉林”以腊梅花开比喻冬天来临,表达了冬天给大自然带来的生机。接下来,诗人在第二句“人心悦处即天心”中,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观点:人类内心的喜悦与天意相契合,表达出对人性与宇宙之间和谐关系的理解。
接下来,第三、四句分别描述了远方的山河美景和高耸的皇宫宫殿。第五句“瑞应崆峒知有日”用古人对“崆峒山瑞应”的传说,表达了期待美好未来的愿望;而第六句“尘清洄曲在斯今”则揭示了当前的现实状况,传达出社会和谐的期许。
结尾两句“神功变化无留迹,便放阳春卷积阴”,形象地描绘出寒冬过后春天的到来,寓意着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如期而至。整体来看,诗人通过对冬天的深刻体验,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太师平章魏国贾公遗潜侍郎之作》是宋朝诗人陈存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左右。在这期间,陈存担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一职,为国家和朝廷尽忠职守。
在宋太宗时期,国家政治逐渐稳定,经济开始复苏。然而,边疆问题仍然严重,西夏时常犯境侵扰。在这种背景下,朝廷重视文治武功,选拔贤能之士辅佐君王治理国家。贾平是当时的一位重要大臣,他曾任太师、平章等职,为国效力。陈存作为他的同事和朋友,对贾平的忠诚与担当表示敬意和赞美,故作此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