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用柏梁体题式敬斋

标题包含
用柏梁体题式敬斋
惟古知哲粲青编,胡为典狱难其贤。 皋陶苏公相后先,舍是未见旧聊翩。 果哉知仁人难全,未得其情智欲研。 既悉其罪仍宽旃,吾心钧石何所偏。 服而舍之天则然,画冠不犯何由缘。 教明化洽上所宣,上失其道民乃愆。 又复淫刑如蔓延,立法初意浸天渊。 苗民作威天弃捐,圣神应运符握乾。 春风甘雨偏八埏,内外建官相综絟。 州复设掾职其专,此盖椎轮当益虔。 县令狱掾非充员,渠用资格宜加铨。 刑君天资静不儇,且赏一饮诗书泉。 大府狱市来阗阗,严明之长日趋前。 莫难此时周折还,三年一心上通天。 荻苗水长问归路,而君胡为华此扁。 吾非空扁乃心傅,上遡苏公岁二千, 下视方来漫无边。吾乃{耳少}然立中焉, 来者式之不计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程珌(1164年-1239年),字怀古,号洺水遗民,洺州广平(今河北永年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程珌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他年轻时曾游学四方,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只凭古籍方能通晓智慧之光芒,为何这法官的责任如此重大? 皋陶和苏公用尽气力前后奔忙,除了他们之外再无人有这般才情。 忠贞赤诚的人总是难以周全,在尚未掌握事实之前我们会用心钻研。 一旦了解罪行之后我们仍然会宽容对待,我的心如同钧石一般不偏不倚。 让那些该受惩罚的人得到应有的处置,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戴着官帽而不犯规行,又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 君王失德,人民便有了过失。我们又用过于严酷的刑罚来治理国家,使得国家离最初的法律越来越远。 夏朝人民滥用权力,被上天抛弃;只有在圣人顺天应运时,一切才能回归秩序。 和风细雨滋润大地,官员们各司其职,共同治理国家。地方官员担任要职,并负责选拔人才,确保公正公平。 选拔县令和狱吏不应仅看资格,更应重视他们的品质和能力。这位刑部尚书性格沉稳,办事认真,他时常沉浸在诗书的海洋之中。 首都的大牢里人来人往,一个公正严明的领导正在带领大家向前迈进。 不要让今天的困难妨碍我们的行动,怀着一颗坚定不移的心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归乡的路漫长而遥远,而你为何要从事这份职业呢? 我并非信口开河,而是将我心里的想法告诉你。从古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未来则漫漫无涯。我将坚定地站在中庸之道上,迎接未来的挑战,不管岁月如何更迭。
去完善
释义
1. 惟古知哲粲青编:“惟古”表示古代;“知哲”指具有智慧的人;“粲青编”形容书籍丰富。整句话意为:古代拥有智慧的人们的丰富知识都记录在书籍中。 2. 胡为典狱难其贤:“胡为”即为什么;“典狱”是指主管监狱的官员;“难其贤”指很难找到有才能的人。整句话意为:为什么寻找有才干的典狱如此困难? 3. 皋陶苏公相后先:“皋陶”是上古时期的一位法官;“苏公”指的是北宋著名政治家苏轼;“相后先”指相互交替,轮流执政。整句话意为:皋陶和苏轼分别在他们的时代担任重要的司法职务。 4. 舍是未见旧聊翩:“舍是”指除此之外;“未见”表示未发现;“旧聊翩”指过去的人们对法律的讨论。整句话意为:除了这些之外,过去的人们对于法律的探讨并未得到充分的研究。 5. 果哉知仁人难全:“果哉”即确实;“知仁”指理解仁义;“难全”表示难以做到完全。整句话意为:确实,理解和实践仁义对于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6. 未得其情智欲研:“未得”指未能得到;“其情”指的是案件的真相;“智欲研”表示希望通过智慧去探究。整句话意为:未能了解到案件的真实情况,希望通过智慧去探究清楚。 7. 既悉其罪仍宽旃:“既悉”指已经清楚了解;“其罪”指的是犯罪者的罪行;“仍宽旃”表示仍然给予宽容。整句话意为:既然已经了解了犯罪者的罪行,但仍然选择给予他们宽容。 8. 吾心钧石何所偏:“吾心”指作者的心意;“钧石”指秤砣,引申为衡量事物的标准;“何所偏”指没有偏向。整句话意为:我作为法官,公正无私地对待每一个案件。 9. 服而舍之天则然:“服”指认罪;“舍之”指释放;“天则然”表示自然而然的规律。整句话意为:让罪犯认罪并释放他们是自然的法则。 10. 画冠不犯何由缘:“画冠”指古代的刑法,在犯人额头上刺字;“不犯”指没有触犯法律;“何由缘”表示原因何在。整句话意为:如果没有人触犯法律,那么还需要刑法做什么呢? 11. 教明化洽上所宣:“教明”指教育普及;“化洽”指文化渗透;“上所宣”指朝廷的宣传。整句话意为:通过教育和文化的传播,使百姓受到教化。 12. 上失其道民乃愆:“上失其道”指君主失去治国之道;“民乃愆”指百姓就会犯错。整句话意为:如果君主失去了治理国家的方法,那么百姓就会犯错。 13. 又复淫刑如蔓延:“又复”表示再次;“淫刑”指过分的刑罚;“如蔓延”指像疾病一样扩散。整句话意为:再次出现过分和滥用刑罚的现象,就像疾病的蔓延一样可怕。 14. 立法初意浸天渊:“立法初意”指制定法律的初衷;“浸天渊”指逐渐消失。整句话意为:制定法律的初衷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消失。 15. 苗民作威天弃捐:“苗民”指苗族人民;“作威”指滥用权力;“天弃捐”指被上天抛弃。整句话意为:苗族人民滥用权力,因此被上天抛弃。 16. 圣神应运符握乾:“圣神”指圣人;“应运”指顺应天命;“符握乾”指掌握了天地运行的规律。整句话意为:圣人顺应天命,掌握了天地运行的规律。 17. 春风甘雨偏八埏:“春风甘雨”指美好的社会环境;“偏八埏”指遍及各地。整句话意为:美好的社会环境遍布全国各地。 18. 内外建官相综絟:“内外建官”指设立各种官员;“相综絟”指相互配合。整句话意为:设立各种官员,使他们相互配合工作。 19. 州复设掾职其专:“州复设掾”指在各州设立官员;“职其专”指专门负责。整句话意为:在各州设立官员,专门负责该地区的司法事务。 20. 此盖椎轮当益虔:“此盖”指这大概;“椎轮”指原始的车轮;“当益虔”指应当更加虔诚。整句话意为:这大概是刚刚开始,我们应该更加虔诚地去完成它。 21. 县令狱掾非充员:“县令”指县级行政长官;“狱掾”指监狱管理人员;“非充员”指不是临时填充的人员。整句话意为:县级行政长官和监狱管理人员都不是临时填充的人员,他们有专门的职责。 22. 渠用资格宜加铨:“渠用”指按照正常的程序;“资格”指资历;“宜加铨”指应该加以选拔。整句话意为:按照正常的程序,根据资历选拔人才。 23. 刑君天资静不儇:“刑君”指负责刑罚的官员;“天资静”指天生的稳重性格;“不儇”指不轻浮。整句话意为:负责刑罚的官员天生稳重,不会轻浮行事。 24. 且赏一饮诗书泉:“且赏”指暂时享受;“一饮诗书泉”指品尝诗书的美妙。整句话意为:让我们暂时放下烦恼,品味诗书的美丽。 25. 大府狱市来阗阗:“大府”指上级机关;“狱市”指监狱的市场;“来阗阗”指人来人往。整句话意为:上级机关的监狱市场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26. 严明之长日趋前:“严明”指严格执法;“长日”指整日;“趋前”指向前。整句话意为:严格执行法律的官员们每天都在努力前进。 27. 莫难此时周折还:“莫难”指没有什么困难;“周折还”指曲折的过程。整句话意为:现在没有什么困难,只要经过曲折的过程就能成功。 28. 三年一心上通天:“三年”指一段时间;“一心”指全心全意;“上通天”指向上天传达。整句话意为: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全心全意地为民众服务,向上天传达我们的信念。 29. 荻苗水长问归路:“荻苗水”指河流;“长问归路”指询问回家的路。整句话意为:在河流边,我们时常会想起回家的路。 30. 而君胡为华此扁:“而君”指程珌自己;“胡为”指为什么;“华此扁”指撰写这首诗。整句话意为:为什么我要写这首诗歌呢? 31. 吾非空扁乃心傅:“吾非”表示我不是;“空扁”指空洞无物;“乃心傅”指是我的心声。整句话意为:我写的不是空洞无物的文字,而是我的心声。 32. 上遡苏公岁二千:“上遡”指追溯到;“苏公”指苏轼;“岁二千”指两千年前。整句话意为:追溯到两千年前的苏轼。 33. 下视方来漫无边:“下视”指向下看;“方来”指未来;“漫无边”指没有边际。整句话意为:展望未来,感觉一切都是没有边际的。 34. 吾乃{耳少}然立中焉:“吾乃”表示我是;“{耳少}然”表示坚定的样子;“立中焉”指站在中心位置。整句话意为:我坚定地站在中心位置。 35. 来者式之不计年:“来者”指后来的人;“式之”指学习他们;“不计年”指不论时间长短。整句话意为:希望后来的学者能够学习他们,不论时间长短。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柏梁体诗题咏的是宋程珌对于敬斋的理解和感悟。开篇便赞颂古人的智慧和对书籍的独到见解,但同时也是感慨为什么在审理案件时难以找到像古人那样贤能的人才。接下来又提到了皋陶、苏轼等人在司法领域的成就,说明了只有在充分了解案情的情况下,才能做到智慧和宽容并行。诗人认为,宽恕罪犯也是符合天道的行为,而不违反法律规定的绘画行为,又怎么可能有机会触犯刑法呢?这些都是诗人对法律和执法者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法律思想。 此外,诗人还对法律制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观察到由于过度依赖刑罚,导致法律的初衷渐行渐远,就像失去了天道的指引。这种“苗民作威”的现象令人痛心疾首,因此他寄希望于有德行的统治者能够顺应天意,以诗书之道洗涤尘世之风。这也可以看作是诗人对北宋法制的一种批判。 这首诗在对法律制度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选拔和用人的重要性。诗人提倡建立更加严密的官员选拔机制,同时对于县令和狱掾等职位,必须保证其具有相应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诗人借苏公的例子强调,只有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才能在法律工作中做到智勇双全。 最后,诗人以自身为例,表达了对敬斋的敬仰之情。他认为自己的心得并非空洞无物,而是源于对古人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期许。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敬斋和其他人,要坚定不移地站在公正和中庸的位置,同时也要抱有积极的心态,做好未来规划。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用柏梁体题式敬斋》是南宋诗人程珌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具体为公元1165年至1242年之间。 在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的南宋朝政日益腐败,外患不断。然而,程珌并未完全沉浸于这种悲观的氛围中,他始终坚守着儒家的道德理想和社会责任感。这首诗歌表达了程珌在纷扰的世间寻求心灵慰藉的精神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执着。 《用柏梁体题式敬斋》描绘了诗人在其书斋中对人生哲理的沉思。从诗篇中可以看出,程珌可能面临着个人境遇的多重压力,但他依然坚持著述,以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他在诗中提到:“不知明月谁为伴,只有春风自满襟。”表现出一种孤独的崇高感。 这首诗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程珌所处的历史背景。在南宋时期,士人阶层普遍关注道德修养和心性之学,而程珌作为一位具有儒家信仰的知识分子,也秉承了这一时代精神。此外,他还关心国家安危,认为士人应当具备为国家献身的精神。这种家国情怀贯穿了他的一生,也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