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四月十八日喜雨再用前韵呈郑宰

标题包含
四月十八日喜雨再用前韵呈郑宰
民间霓望正频倾,天泽如期为养耕。 终夜连朝淋不住,上畦下亩浸皆盈。 春来又见兹浓霈,秋获何愁弗满情。 感格一机无外事,气和端自有和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淳(1892年-1970年),字子庄,号半丁,江苏苏州人。中国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诗人。 陈淳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年轻时曾就读于苏州草桥中学,后赴上海求学,先后毕业于上海美术...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农民们满怀期待地仰望着天空,盼望着及时的天降甘霖滋养田地。果然,一夜连日的雨水持续不断,田间的沟渠和田野都被充盈的水滴覆盖。春天到来时,这浓厚的春雨滋润万物生长;秋天丰收时,人们又怎会愁苦果实不满溢呢?感谢上天的恩赐,一切都和谐有序,世间安宁,风吹过,带来了自然的和声。
去完善
释义
1. 霓望:诗人以霓望指代百姓期待下雨的心情。 2. 天泽:天上的恩泽,这里指及时的好雨。 3. 养耕:谓农民耕种田地。 4. 连朝:连日;接连几天。 5. 上畦下亩:田地的意思。 6. 浸皆盈:指田地都被雨水充满。 7. 浓霈:指雨量充足。 8. 弗满情:丰收的喜悦心情。 9. 感格:感动神灵。 10. 无外事:没有特别的事发生。 11. 和声:和谐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陈淳在四月十八日欣赏到一场及时喜雨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农民期待的描绘,表达了雨水对农耕的重要性。诗中的“终夜连朝淋不住”形象地刻画了这场雨持久且密集的特点,充分满足了农作物生长的需求。同时,诗人在此基础上表达了对丰收的信心,认为只要有了这样充足的雨水,秋天的收获必定丰富。最后,诗人以“感格一机无外事,气和端自有和声”作结,表现了天地和谐、万物相生相息的意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四月十八日喜雨再用前韵呈郑宰》是南宋诗人陈淳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大约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中原大片领土被金国占领,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在陈淳生活的时代,他曾任国子监主簿、礼部郎中等职务。在这段时间里,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关注民生问题,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然而,随着南宋政权的腐败和金国的不断侵略,他深感忧虑和痛心。 在这首诗中,陈淳通过对四月的喜雨表达出对丰收的期盼和对国家的担忧。他用“雨洒庭花落”描绘出春雨滋润大地的景象,表达了农民对春雨的渴望和对丰收的希望。同时,他也用“人家秧马忙”描述了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场景,表现了农民勤劳耕作的精神风貌。此外,他还通过“林间鸠妇鸣”传递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