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潭寄内人
不接安书动隔年,二千里外极悬悬。
老亲强健知勤馔,诸子痴顽恐费鞭。
幸有田园堪卒岁,使知诗礼可无钱。
客中亦有风流罪,长伴梅花对月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没有立即回应您的来信,因为相隔两地,两千里的距离让我们都非常想念对方。家中长辈身体安康,喜欢劳动且享受美食;孩子们虽然有些笨拙,但也需要多加督促。幸运的是我们还有田产可以维持生计,同时也让他们受到诗书礼仪的教育。出门在外也有犯错的时候,陪伴梅花的月亮睡觉也是一种风流韵事。
去完善
释义
1. 安书:指从家乡寄来的书信。
2. 二千里外:指离家距离较远的地方。
3. 悬悬:思念之情强烈的状态。
4. 老亲:年老的双亲。
5. 勤馔:努力准备食物。
6. 诸子:所有的孩子。
7. 痴顽:愚蠢无知的样子。
8. 费鞭:花费较多的精力去教导。
9. 田园:指家中的土地和产业。
10. 卒岁:度过一年。
11. 诗礼:诗歌和礼仪,这里指诗书教育。
12. 无钱:意指不追求物质享受。
13. 客中:在外做官或游学的人。
14. 风流罪:指风流韵事。
15. 梅花:代指春天。
去完善
赏析
赏析:
诗人以充满情感的语言表达了他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在首联中,“不接安书动隔年”生动描绘出与亲人音信隔绝的漫长岁月,以及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诗人的牵挂之情。次句“二千里外极悬悬”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挂念的距离之遥、难以释怀。接下来的两联描述了家庭中的各种情景,表达了对家人的关心和忧虑,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诗礼的追求。尾联则以对花眠月的景象收尾,展现了诗人对家乡风光的热爱和身处异乡的孤寂之感。整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反映了诗人对生活、家庭及乡土的热爱,以及身处异乡的游子之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昭潭寄内人》是南宋诗人黄大受的一首抒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左右,黄大受当时正处于中年时期。在这首诗中,黄大受通过对昭潭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内部政治斗争激烈,外患不断,人民生活困苦。黄大受作为一位爱国文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深感忧虑。他在诗中表现出的深沉的家国情怀,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家庭亲情的珍视。
在时代背景下,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由于金朝的入侵和宋朝内部的腐败,国家的疆土日益缩小,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文人墨客们往往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家人朋友的思念之情。黄大受的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