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散花之室六言 其二

标题包含
散花之室六言 其二
本有献花佛事,何妨乞食歌姬。 若了悟不住相,斯参透无言师。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邓深"的详细信息。可能您提供的信息有误,或者这个人物不够知名,没有足够的公开资料。如果您能提供更多具体信息,我会尽力帮助您查找相关信息。
去完善

译文
已经有鲜花献佛的事,不妨向歌姬乞讨食物。 如果能理解并放下执着,就能领悟到无法言说的智慧。
去完善
释义
《散花之室六言 其二》邓深 1. 献花:指向佛像献花以示敬意。 2. 佛事:佛教徒举行的各种法事活动。 3. 何妨:为什么不,表示赞同或建议。 4. 乞食:僧人托钵行乞。 5. 歌姬:古代以唱歌为职业的女子。 6. 若:如果。 7. 了悟:彻底理解;醒悟。 8. 不住相:禅宗语,指不执著于任何现象或事物。 9. 斯:这。 10. 参透:领悟透彻。 11. 无言师:禅宗尊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师。
去完善
赏析
《散花之室六言 其二》是邓深的一首六言诗,表达了作者对佛家禅宗哲学的领悟与思考。诗人以佛教故事和歌姬形象为引子,探讨了禅宗中的“不住相”和“无言师”观念。 首句“本有献花佛事”,借用佛教中的献花仪式,强调了人们对佛陀的敬仰之心。这里的“献花”并非实指具体的献花活动,而是象征人们内心的虔诚敬意。次句“何妨乞食歌姬”则化用了释迦牟尼割舍富贵、乞食行道的典故,隐含了诗人超脱世俗纷扰、追求精神解脱的信念。 紧接着的两句“若了悟不住相,斯参透无言师”,是对禅宗精神的深入阐述。其中,“不住相”意味着看破一切世俗假象,摆脱物欲束缚,达到心灵宁静的境界。而“无言师”则是禅宗里一位参禅者的最高境界,表明在禅修过程中,摒弃繁杂言语,用心感悟真谛,达到内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佛事、乞食等意象传达了作者对禅宗哲学的领悟,展现出诗人超凡脱俗的精神风貌。同时,诗人巧妙运用六言形式,使诗歌朗朗上口,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散花之室六言 其二》是南宋诗人邓深创作的一首六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在这一年代,北宋灭亡后,南宋偏安江南一隅,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邓深经历了科举失利、官场沉浮等人生波折。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取得进士及第的功名。后来,他在地方任职,担任过多个官职,如江西提举、广东转运判官等职,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仕途并不顺利。 在邓深生活的时代,南宋社会风气较为保守,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文人墨客多以儒家的仁爱、忠诚为价值观,关注民生、国家命运。然而,由于南宋朝廷内部的腐化堕落,以及外敌侵扰的严重威胁,这些文人墨客的理想往往难以实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邓深创作了这首《散花之室六言 其二》。他以委婉的诗句表达了个人对功名失意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寄情山水,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纷扰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