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城春望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春天的时候,汉寿城的郊外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荒芜的神祠和古老的坟墓坐落在满是荆棘的树林里。田间的小牧童们正在燃烧用来祭神的草狗,而路过的行人们则好奇地打量着田埂上的石麒麟。华表在半空中经受住了雷电的考验,而碑文却被厚厚的尘埃所覆盖。不知道哪一天,这片曾经被称为“东瀛”的土地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成为繁华的交通要道。

去完善
释义
1. 汉寿城:指汉代的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
2. 荒祠:破败的神祠。
3. 荆榛:荆棘丛生的地方,这里形容荒芜的景象。
4. 牧竖:放牧的小孩。
5. 刍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用于祭祀。
6. 华表:石柱,立于墓前或道旁作为标志。
7. 东瀛:东方的海滨,这里代指日本。
8. 要路津:重要的交通要道。

去完善
赏析
《汉寿城春望》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是一首描绘荒凉景象的诗篇,通过描绘汉寿城周围的野草丛生、古坟被荆棘围绕的破败景象,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同时,诗中还描述了田野中的牧童在焚烧祭品,路上的行人在观看石麒麟的场景,进一步强调了荒废的主题。
诗歌的后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这两句的意思是,那些曾经代表荣耀和辉煌的标志,如今已破败不堪,充满尘埃。这暗示了历史的长河中,所有的事物都无法逃避衰败的命运,体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最后两句“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诗人以疑问的形式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忧虑。他担忧这个曾经的繁华之地可能会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然而,他也期待着有一天这个地方能够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人们往来交流的要道。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汉寿城春望》的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刘禹锡在唐代安史之乱后所作。当时,国家政治腐败,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困苦。刘禹锡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