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笛
何处桓伊酒力雄,分明嚼征更含宫。
倚楼三弄西风急,不觉梅花大半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谁在这里饮酒豪爽英气?
演奏着古曲更显优雅动人。
当倚靠在高楼上聆听曲子,
发现秋风已将大部分梅花吹落。
去完善
释义
1. 桓伊:东晋名士,字叔夏,小字子野。善音乐,尤吹笛之技尤为出色。
2. 酒力雄:指桓伊演奏时的投入程度极高,展现了高昂的斗志。
3. 嚼征:出自南朝宋谢庄《月赋》:“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原指弹奏琴瑟之音,此处形容笛声悠扬。
4. 含宫:出自《史记·乐书》:“乃立为师置国中;又置彩女为歌鼓,师学之。时奏文德之乐,及列倡于籍田耦耕之隙。”形容和声之美。
5. 三弄:表示反复演奏了三次。
6. 西风:秋风,寓意寒意渐浓。
去完善
赏析
《闻笛》是唐代诗人李刘创作的一首描绘音乐和自然的诗。诗歌以悠扬的笛声作为线索,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首句“何处桓伊酒力雄”中的“桓伊”是东晋的一位著名音乐家,他擅长吹笛。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桓伊音乐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音乐的魅力在于其强烈的感染力,让人陶醉其中。
次句“分明嚼征更含宫”是对音乐本身的描述。“嚼征”和“含宫”分别代表了音乐中的高音和低音部分,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音乐韵律的独特理解,认为音乐的美妙之处在于高低音的和谐搭配。
接下来的两句“倚楼三弄西风急,不觉梅花大半空”则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现音乐的感染力。诗人倚楼听笛,感受到西风的急促和梅花的凋落,这些都是音乐带给他的深刻感受。这种感受既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闻笛》是唐代诗人李刘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755年至762年之间,即安史之乱期间。
在这个时期,李刘身处战乱之中,亲身经历了国家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他的诗歌大多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在这首诗中,他通过闻笛声这一细节,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厌恶。
当时,唐朝正处于国力鼎盛期,但由于统治者的腐败和宦官权力之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安史之乱的发生,使唐朝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困境。战争使得人民流离失所,家园被毁,社会秩序严重破坏。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刘的诗歌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社会意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