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京楼上寄令狐华州
祗役滞南服,颓思属暮年。
闲上望京台,万山蔽其前。
落日归飞翼,连翩东北天。
涪江适在下,为我久潺湲。
中叶成文教,德威清远边。
颁条信徒尔,华发生苍然。
寄怀三峰守,岐路隔云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远方服役滞留,晚年愁绪满怀。
闲暇时登上高台,万水千山映入眼帘。
夕阳西下,群雁纷飞,翩翩起舞,翱翔东北天际。
涪江之水悠悠流淌,伴我度过漫长时间。
自古以来,礼仪之邦声望远播,德行威严维护边疆安宁。
分发文教政令,宛如绿叶葱葱成长,白发苍苍回首时光。
遥寄感怀给那三峰守望者,道途多歧,阻隔烟云。
去完善
释义
祗役:执行公务的官员在驿站休息或住宿,这里指作者执行公务滞留南方。
颓思:疲倦消沉的心情。
望京楼:位于四川省射洪县金华山南部的金华山上,是明代修建的一座军事瞭望台。
万山:形容众多的山峦。
飞翼:飞鸟的翅膀,这里用来比喻飞翔的大雁。
涪江:长江上游支流嘉陵江的左岸支流。
潺湲:水流缓慢的样子。
中叶:中期,中间阶段。
文教:文化和教育。
德威:道德和威信。
清远边:遥远的地方。
颁条:发布政令或法令。
信徒尔:信仰和遵循道统。
三峰守:泛指负责守备的军事长官。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逢吉所作,诗题中的“令狐华州”是指令狐绹,曾任华州刺史。李逢吉因其受到谪贬,被派遣到南方地区任职,心生郁闷,登楼远望以寄托思念之情。首联言明自己的处境和心情;颔联描绘登高远眺之景,其中“万山蔽其前”营造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颈联则运用动态的形象(归飞翼、东北天)展示了内心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思念;尾联则是表达对令狐绹的思念及期望彼此间的情感联系不受世事纷扰所阻隔。全诗寓情于景,展现了作者丰富而深沉的情感世界,并使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唐代元和年间,诗人李逢吉写下了这首《望京楼上寄令狐华州》。这一年,他任河南尹,曾登上洛阳的望京楼,遥望千里之外的京城长安,思念起曾经的知己——令狐华州。在这个时期,李逢吉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因官场斗争被贬谪到洛阳。然而,尽管生活困顿,他却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用自己的诗歌作品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在这个时间段内,唐朝社会正处于由盛转衰的阶段,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虽然表面上看似繁华盛世,但内里早已危机四伏。尽管如此,文人墨客们依然坚守信念,以诗词歌赋展现着自己的理想与情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