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寄蔡先辈校书京
弱冠下茅岭,中年道不行。
旧交因贵绝,新月对愁生。
旅思风飘叶,归心鴈过城。
惟君知我苦,何异爨桐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二十岁离开茅草屋,中年时道路未能如愿。
老朋友因为地位悬殊而疏远,新月升起,对着它生出忧愁。
旅途中的思绪像被风吹落的树叶一样飘摇不定,回到家乡的心如同南飞的大雁飞过城市。
只有你能了解我的痛苦,这和锅灶旁的桐木乐器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呢?
去完善
释义
1. 弱冠:指二十岁的年龄。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2. 茅岭:位于湖南长沙西南的衡山南麓,是蔡伦向汉武帝献纸之地。此处指代作者年轻时离开家乡的地方。
3. 旧交:指过去的亲朋好友。
4. 新月:初生的月亮,常用来象征离愁。
5. 旅思:旅行时产生的思绪或怀念故乡之情。
6. 归心:思念故乡的心情。
7. 爨桐:指被焚的琴,喻遭受困厄之人。
去完善
赏析
《冬日寄蔡先辈校书京》是顾非熊写给他的朋友蔡先辈的一首诗歌。顾非熊在诗中表达了他的忧愁、思念和对友情的珍视。
首联“弱冠下茅岭,中年道不行”,诗人提到自己的少年时期已经逝去,现在正处于中年阶段,但是自己的人生道路似乎并不顺利。这里的“道不行”既可以理解为诗人对自己现状的不满,也可以看作是对社会现实的讽刺。
颔联“旧交因贵绝,新月对愁生”,诗人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感慨。曾经的好友因为地位的提升而与自己疏远,只有那轮新月陪伴着自己度过漫漫长夜。这里的“新月”象征着诗人的孤独与忧伤。
颈联“旅思风飘叶,归心雁过城”,诗人以“风飘叶”和“雁过城”两个生动的画面来形容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和思念故乡的心情。这里的“旅思”和“归心”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体现。
尾联“惟君知我苦,何异爨桐鸣”,诗人希望蔡先辈能够理解自己的痛苦,就像懂得琴弦上的声音一样。这里“爨桐鸣”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期望得到理解和安慰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遭遇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友情的珍视。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冬日寄蔡先辈校书京》是唐朝诗人顾非熊的一首五言诗。创作于公元825年左右,时值唐朝中期,处于唐代宗和唐德宗时期。这个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士人阶层兴起,文人墨客在政治、文化等领域都颇有建树。
顾非熊在这个时期的人生经历比较丰富,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均未成功。他曾担任过多个地方官职,但因个性豪放,不拘小节,官场生活并不如意。他的诗歌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风格独特,受到时人的赞誉。
在这一历史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首都长安成为了东亚地区的国际大都市,商业繁荣,文化繁荣。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士人阶层的地位得到提升,文人们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为国家和人民服务。这个时期,唐诗发展到了顶峰,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