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朴处士归新罗
少年离本国,今去已成翁。客梦孤舟里,乡山积水东。
鼇沈崩巨岸,龙斗出遥空。学得中华语,将归谁与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经少年的我离开故乡,如今已成为了年老的旅客。梦里孤舟漂泊在异地,家乡的山脉在水东的方向。
巨大的陆地像是神鼇沉没,遥远的天空有龙争斗。学懂了汉语,待到回归故乡时,有谁与我一同分享这中华文化呢?
去完善
释义
1. 新罗: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古国。
2. 朴处士:诗人所送的这位朴姓朋友,他是一位有学问但不出来做官的读书人,称为处士。
3. 本国:指新罗国。
4. 客梦:离家在外的梦。
5. 孤舟:比喻孤单、漂泊的状态。
6. 乡山:故乡的山山水水。
7. 积水东:指大海之东,即新罗国的方向。
8. 鼇沉:鼇鱼沉入海底。
9. 崩巨岸:使岸边发生巨大崩塌。
10. 龙斗:两龙相斗,比喻战乱。
11. 遥空:遥远的天空。
12. 中华语:汉语。
13. 将归:即将回到故乡。
14. 谁与同:与谁一同回去。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友人归国情景的诗。顾非熊通过朴处士的生平际遇和即将离开中国的情景,传达了离别之情以及对新罗国土的眷恋。诗中将“少年离本国”与“今去已成翁”进行对比,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以及人生的短暂。同时,通过“客梦孤舟里,乡山积水东”这两句诗句,形象地展现了朴处士在中国度过的漫长岁月及其对中国文化的深厚情感。此外,“鼇沈崩巨岸,龙斗出遥空”则揭示了祖国当前的情势及动荡不安的现状。最后,诗人通过问句“学得中华语,将归谁与同”表达了对朋友即将离开的感慨和对友谊的珍视。这首诗不仅展示了顾非熊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反映了他对个人情感的敏锐捕捉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唐代贞元年间(785年-805年),诗人在经历了两次科举落榜后,开始游历天下,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此期间,他遇到了新罗(今朝鲜半岛一带)的处士朴瑞周。两人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而成为好友。某日,朴瑞周告诉顾非熊他要回新罗了,顾非熊便写下了这首诗赠别。
贞元年间,唐朝国势渐衰,对外政策趋于保守,与邻国关系紧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顾非熊作为一名文人墨客,对新罗友人的离别之情更加深厚。在诗中,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绘手法,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心境和对远方国家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