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陆隐君
相思迢递隔重城,鸟散堦前竹坞清。
定拟秋凉过南崦,长松石上听泉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远离的思念如同隔着重重城池,鸟儿在台阶前的竹林间散去,带来清新的气息。
我决定在秋天凉爽的时候去南边的山腰,在长长的松树和石头上倾听泉水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重城":指两层或更多的城墙,这里用来形容城市规模大或者遥远。
"鸟散":鸟儿散去,描述的是傍晚时分或者清晨时分,群鸟飞离的景象。
"堦":同“阶”,指的是台阶或者阶梯。
"竹坞":竹林深处的地方,通常用作隐士的居住地。
"定拟":表示决定要做的事情。
"秋凉":秋天的凉爽天气。
"南崦":南山,这里代指陆隐君居住的地方。
"长松":指高大的松树。
"石上":石头上,此处是描述在石头上的场景。
"泉声":泉水流动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寄陆隐君”为题,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的深切思念和重逢的期待。诗句通过描述相隔之遥、环境清幽以及秋凉时节共游山水的设想,展示了诗人在复杂情感中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陆隐君》是唐代诗人顾非熊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758年至762年之间,这是唐朝安史之乱后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顾非熊的生活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失利,仕途不畅。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没有成功。这种挫败感使他产生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他试图通过隐居山林,远离世俗纷争,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这个时代的相关背景知识是安史之乱。这场战争发生在755年至763年,是唐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社会动荡。这场战争导致了唐朝国力的衰退,民生疾苦。在这个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选择了隐居生活,逃避现实,寻求心灵的慰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