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寄太白无能禅师

标题包含
寄太白无能禅师
太白山中寺,师居最上方。猎人偷佛火,栎鼠戏禅床。 定久衣尘积,行稀径草长。有谁来问法,林杪过残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顾非熊,字不详,唐朝时期著名文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顾况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对顾非熊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顾非熊在文学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他的...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太白山中的寺庙里,禅师住在最高处。猎人们偷偷地拿了佛前的灯火,栎鼠在禅床上玩耍。在这久久的禅定中,衣服上都积满了灰尘,因为行人稀少,山路上的草也长得很高了。如果有什么人来请教佛法,也只能在树林的梢头看着落日的余晖过去。
去完善
释义
1. 太白山:位于今陕西省眉县、太白县一带,秦岭山脉的主峰。因山峰常年积雪,故称“太白”。 2. 寺:此处指太白山中寺院。 3. 最上方:意指在寺院内地势最高的处所,这里用来形容无大师的住处。 4. 猎人:以打猎为生的人。 5. 偷佛火:暗喻猎人在山林间寻找火源,同时也象征他们内心对佛法的需求与渴望。 6. 栎鼠:即橡树上的老鼠,这里用来比喻小动物的无知。 7. 戏禅床:表示栎鼠调皮地爬上禅师坐禅的禅床。 8. 定久:长时间打坐入定,强调禅师修行的恒心和定力。 9. 行稀:行走的次数稀少,表明禅师深居简出的生活状态。 10. 径草长:小路旁的草长得茂盛,形象地展示出禅师居住地的幽静与荒僻。 11. 有谁来问法:指有谁来请教佛法。 12. 林杪:树林的高处,这里指的是树林的上空。 13. 残阳:即将落下的太阳,这里用来比喻时间的流逝。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寄太白无能禅师”为题,生动地描绘了禅师在深山修行的生活情景。首联点明禅师所在之地——位于太白山中的寺院,禅师高居于山的最高处,体现了他的超然物外、心境高远。颔联通过描述猎人和栎鼠的行为,展现了山林中的宁静与生机,同时也反衬出禅师内心的平静无波。颈联进一步描绘了禅师修行的艰苦环境,定坐时长久不动导致衣物上的尘土积累,行走稀少使得山径上的草儿生长茂盛,诗人以此表达了对禅师毅力和信念的敬意。尾联则借助来访者的视角,展现了一幅夕阳西下、山林静谧的画面,暗示着有志向道者前来求教,却碰上了禅师闭关静修之时,更加突出了禅师修行的坚定和深沉。整首诗既有生动的山林景象,又有深刻的哲理思考,流露出诗人对禅师敬仰之情的同时,也彰显了禅宗文化的博大精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太白无能禅师》是唐朝诗人顾非熊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742年—813年之间,即唐代中期。 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顾非熊正值壮年,曾任小官,但因性格耿直、不慕荣利而遭到排挤。他选择离开官场,云游四方,寻求心灵的慰藉。在这期间,他与太白的无能禅师结为好友,相互切磋佛学和诗词艺术。顾非熊在与无能禅师的交往中,深深体会到了禅宗所倡导的“放下执着”的智慧,这也为他后期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灵感。 这个时期的唐朝社会,佛教盛行,禅宗教派尤为受到人们的推崇。许多文人墨客都纷纷投身佛门,寻求心灵的解脱。顾非熊在此背景下,与无能禅师的友谊更加深厚,也促使他创作出更多具有哲理性的诗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