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觉真上人院
长安车马地,此院闭松声。新罢九天讲,旧曾诸岳行。
能诗因作偈,好客岂关名。约我中秋夜,同来看月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长安繁华地,这家幽静园。刚结束九天的讲座,曾经登遍各山岳。能做诗便念了诗,喜欢交友哪会关乎名声。约定我在中秋节的夜晚,一起共赏明亮的月光。
去完善
释义
1. 长安:这里指唐朝的首都长安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一带。
2. 车马地:指繁华的城市地区,这里的“车马”指的是车水马龙,形容人多热闹。
3. 松声:风吹松树发出的声音。
4. 新罢九天讲:刚刚结束在九天讲经的活动。其中“九天”是道教中天的概念,此处泛指高远的天空。
5. 旧曾诸岳行:过去曾经游历过众多名山。
6. 作偈:创作诗歌或颂词。
7. 好客:热情好客,喜欢结交宾客。
8. 岂关名:难道是因为名声吗?表示并非因为名声而好客。
9. 中秋夜:农历八月十五日夜晚,这一天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
10. 看月明:欣赏明亮的月光。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僧人禅修生活的诗歌。顾非熊以长安车马地的繁荣与喧器对比了此处禅院的宁静,突出了这里与世隔绝的环境。新罢九天讲(指诗人结束了一段漫长的讲经生涯)和旧曾诸岳行(暗示他曾游历过各个名山古刹,见识丰富)展示了他本人的宗教生活经历。能诗因作偈则强调他的文学素养。“好客岂关名”表现了诗人与寺院主持之间真诚的情谊。最后两句相约共赏中秋月色,表达了诗人与好友的深厚感情以及他们共同享受宁静生活的意愿。整首诗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宗教情怀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觉真上人院》是唐朝诗人顾非熊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45年前后,即会昌年间。这个时期,唐武宗在位,主张排佛政策,佛教受到打压,很多僧人被迫还俗或逃离寺庙。
顾非熊在此时期,生活困顿,科举不第,仕途不顺。他年轻时曾隐居山林,与佛教僧人有密切交往。在面对时代的剧变时,他选择用诗歌表达内心的感慨。这首诗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
顾非熊在诗中描绘了觉真上人院的宁静景象,表达了对这位高僧的敬仰之情。同时,他也表达了在动荡时代中,对禅意生活的向往和对平静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