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早起
柳梢暗露滴清晨,帘下偏惊独起人。
鶗鴂数声花渐落,园林是处总残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柳树尖儿上,暗暗地滚落着清晨的露水,突然惊醒帘子后面的孤单起身的人。杜鹃鸟叫了几声,花儿渐渐凋谢,整个园林里到处都是春天结束的景象。
去完善
释义
1. 柳梢:柳树枝头。
2. 暗露:夜晚凝聚的露水。
3. 滴:滴落。
4. 帘下:窗帘之下,此处指卧室。
5. 偏惊:特别惊讶。
6. 独起人:独自醒来的人。
7. 鶗鴂:鸟名,俗称“子规”,又名杜鹃,其叫声常被认为是春天结束的征兆。
8. 是处:所有的地方,到处。
9. 总:都,全部。
10. 残春:即将结束的春季。
去完善
赏析
顾非熊的这首《暮春早起》描绘了春天的尾声,即暮春时节的景象。诗人从柳树枝头的嫩芽和花瓣上的露水写起,把读者带入了清晨的氛围。“帘下偏惊独起人”,这里的“独起人”可能指诗人自己,也可能是指其他早起的人,这里着重强调孤独与寂静。诗人通过“鶗鴂数声花渐落”一句传达出春天即将结束的悲伤,而最后的“园林是处总残春”则意味着整个园林都充满了这种氛围。整首诗以生动、具体的笔触展现了暮春之景,同时传达了诗人的哀愁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暮春早起》是唐代诗人顾非熊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800年至810年之间,此时顾非熊正处于其人生的青年时期。
在这个时期,唐朝已经进入晚唐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严重。顾非熊作为当时的文人,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关注。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暮春时节的感慨,以及对早起劳作的赞美。这种情感与当时的社会氛围紧密相连,反映出顾非熊作为一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于民生疾苦的关切之情。
此外,顾非熊在这一时期还参加了科举考试,试图通过仕途来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并未在科场取得佳绩。这或许也是他在《暮春早起》一诗中所表达的无奈与忧虑之一。总的来说,《暮春早起》这首诗歌正是顾非熊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人生际遇、时代背景和个人情感的集中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