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第后赠同居友人
有情天地内,多感是诗人。
见月长怜夜,看花又惜春。
愁为终日客,闲过少年身。
寂寞正相对,笙歌满四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这充满感情的天地之间,多愁善感的是那些诗人。
他们看见月亮便不禁感慨夜晚的长久,看到花朵盛开又会惋惜春天的短暂。
忧愁让他们成为终日的过客,而闲暇时光则成就了他们的少年岁月。
当他们感到孤独寂寞时,四周却充满了笙歌喧嚷,这恰恰显得他们更为孤寂。
去完善
释义
1. 落第:指科举考试中没有考中;这里指顾非熊科考失利。
2. 有情:有情感的、富于情感;在这里表示在富有感情的世界里。
3. 多感:多愁善感,情感丰富。
4. 是:表示肯定,相当于“这个”或“那个”。
5. 见月:看到月亮,暗含思乡之情。
6. 怜:在这里表示同情、爱怜。
7. 看花:观赏花朵,借指欣赏美好事物。
8. 惜春:珍惜春光,表示珍惜美好的时光。
9. 愁:忧虑、烦恼;在这里表示因未能考中而产生的忧愁情绪。
10. 为:因为。
11. 终日客:整日忙于科举考试的应试者,这里指顾非熊自己。
12. 闲过:无目的地度过;这里表示自己无所事事的虚度时光。
13. 少年身:年轻时候的自己;这里表示青春年华。
14. 寂寞:孤单、冷清;这里表示顾非熊与朋友共享孤独的情绪。
15. 正相对:正好面对面;这里表示顾非熊与友人的处境相同。
16. 笙歌:吹笙唱歌,形容欢乐的场景;这里表示邻居们的欢愉生活。
17. 四隣:四周的邻居。
去完善
赏析
《落第后赠同居友人》这首古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落第后的心情与状态。首联“有情天地内,多感是诗人”开门见山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细腻丰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和世界的敏感观察力。接着,颔联“见月长怜夜,看花又惜春”通过描绘自然界的美景——明亮的月亮和盛开的花朵,展示了诗人的细腻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颈联“愁为终日客,闲过少年身”揭示了诗人目前的处境:每日忧愁且无所事事,虚度青春年华。尾联“寂寞正相对,笙歌满四隣”则描述了诗人面对内心寂寥时所听到的周围邻居传来的笙歌之声,形成了鲜明的生活对比,使诗人的孤独感受更加突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落第后赠同居友人》是唐代诗人顾非熊的一首抒怀诗。这首诗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此时的顾非熊正处于科举考试失利的状态。他在科举之路上屡战屡败,然而仍然坚持追求功名。
在唐代,科举制度已经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投身科场,希望通过科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科举竞争激烈,成功者寥寥无几。顾非熊就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尝试,却始终未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在这一时期,唐朝的社会风气对科举制度的依赖程度较高,士人们普遍认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获得真正的荣誉和地位。因此,科举失利对于文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打击,往往会导致他们的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顾非熊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科举失利的无奈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他希望通过这首诗向友人传递出一种共同面对困境的坚定信念,同时也表明了自己对功名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