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寄九华山费拾遗

标题包含
寄九华山费拾遗
先生九华隐,鸟道隔尘埃。石室和云住,山田引烧开。 久闻仙客降,高卧诏书来。一入深林去,人间更不回。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顾非熊,字不详,唐朝时期著名文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顾况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对顾非熊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顾非熊在文学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他的...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先生隐居在九华山中,与尘世相隔,宛如飞鸟踏过的幽径。他们在岩石搭建的房子里生活,仿佛云中居;在山间的农田旁引来水源灌溉。 他们已在此地生活已久,我听说过仙人般的访客降临此地。山中的生活自在又安稳,连皇帝的诏书都难得来到这里。一旦深入这片山林,就不会再回到繁华的人世。
去完善
释义
寄:寄送。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地藏菩萨道场。费拾遗:即费冠卿,唐代隐士,曾任拾遗官职。 鸟道:狭窄陡峭的山路,形容道路险峻难行。尘埃:指世俗纷扰。 石室:石屋,这里指山中洞府。和云住:与云雾为伴。山田:山地梯田。引水开:引泉水灌溉农田。 仙客:指道士或隐士。降:降临。高卧:安然闲适地生活。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 深林:幽深的树林。人间:世俗世界。更不:再也不。回:回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的隐逸生活和对超脱凡尘的向往。诗人以"九华山费拾遗"为对象,表达了对隐居者的敬意。首联"先生九华隐,鸟道隔尘埃",形象地描述了隐士所在的九华山的高耸、峻峭,以及与世隔绝的状态。颔联"石室和云住,山田引烧开"进一步展示了隐士生活的环境,无论是山中石室还是田舍小径,都与云朵为伴,犹如仙境。颈联"久闻仙客降,高卧诏书来"则暗含了对隐士品行的高度赞誉,表现出他因才学而受到皇帝诏书征召,却仍然选择隐居于世的姿态。尾联"一入深林去,人间更不回"则是作者自身态度的表达,表达了对于隐逸生活的渴望与向往,体现了诗人寻求精神解放的愿望。整体来看,顾非熊此诗笔触细腻,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隐逸生活的悠然自得,令人叹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九华山费拾遗》是唐代诗人顾非熊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九华山的向往和对友人费拾遗的思念之情。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诗词的创作时间和顾非熊在这段时间内的人生际遇。这首《寄九华山费拾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859年前后,此时顾非熊正处于中年时期。在他的一生中,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取得成功。尽管如此,他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为了唐朝末期的一位著名诗人。在这段时间里,顾非熊可能因为科举失利而感受到失落和挫败,但他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诗歌创作的执着。 其次,我们来看一看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知识。唐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远离尘嚣,寻求心灵慰藉。九华山作为佛教圣地,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朝圣游览。顾非熊在诗中将九华山描绘得如仙境一般,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顾非熊在《寄九华山费拾遗》一诗中,通过对九华山的描绘和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他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对生活、友谊和信仰的追求。虽然他的生活充满波折,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用诗歌传递着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