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陕州道中作
孤客秋风里,驱车入陕西。关河午时路,村落一声鸡。
树势标秦远,天形到岳低。谁知我名姓,来往自栖栖。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孤独的旅人在秋风中行进,驾着车进入陕西省。正午时分,行走在关河边的路上,远远地听到村子里传来的一声鸡鸣。远处的树木映衬出秦地的辽阔,天空与山岳相连显得地势更低。有谁知道我的姓名呢?在这来来往往的路途中,我只能独自去寻找栖息之地。
去完善
释义
1. 孤客:孤单的旅客。
2. 秋风里:秋天的风中。
3. 驱车:驾车。
4. 入陕西:进入陕西省。
5. 关河:指函谷关与黄河之间的地区。
6. 午时:中午时分。
7. 村落:乡村聚落。
8. 一声鸡:一声鸡鸣。
9. 树势:树木的生长态势。
10. 标秦:标记着秦国的地方。
11. 天形:天空的形态。
12. 到岳低:一直延伸到山脉之下。
13. 谁知:有谁知道。
14. 我名姓:我的姓名。
15. 来往:来来往往。
16. 自栖栖:独自忙碌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秋日陕州道中作》中,诗人顾非熊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孤客在秋天的陕州道上的所见所感。诗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对孤客心境的深刻揭示,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首联“孤客秋风里,驱车入陕西”,诗人以孤客自喻,表达了在秋风中的孤独之感。“驱车入陕西”则点明了诗人正在进行的行程。这一联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颔联“关河午时路,村落一声鸡”,诗人通过对关中河流、村落、鸡鸣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旅途中的景象。“关河午时路”意味着旅途的漫长,而“村落一声鸡”则表现了乡村的宁静与安详。这一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旅途中的心境变化。
颈联“树势标秦远,天形到岳低”,诗人通过对树木和天空的描绘,展现了陕西的地貌特点。“树势标秦远”强调了陕西的遥远,而“天形到岳低”则表现了秦岭山脉的壮丽。这一联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画面,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尾联“谁知我名姓,来往自栖栖”,诗人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泊和对生活的热爱。“栖栖”在此处意为忙碌不安,诗人以此表达了自己虽然奔波劳碌,但内心却保持着平静与宁静。这一联是全诗的点题之笔,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深化。
总的来说,这首《秋日陕州道中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诗人情感的深入揭示,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旅途画卷,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人生的哲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日陕州道中作》是唐代诗人顾非熊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
顾非熊生活在一个士族家庭,但家境并不富裕。他的父亲顾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担任过唐朝的官员。顾非熊年轻时也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在唐德宗贞元年间,顾非熊的生活贫困,时常外出游历,寻找机会。
唐德宗时期,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恢复期。尽管国家局势相对稳定,但由于战争的影响,民生依然困苦。顾非熊在这首诗中描绘了陕州道中的秋景,表达了他在旅途中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