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标题包含
逐暖来南国,迎寒背朔云。下时波势出,起处阵形分。 声急奔前侣,行低续后群。何人寄书劄,绝域可知闻。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顾非熊,字不详,唐朝时期著名文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顾况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对顾非熊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顾非熊在文学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他的...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移步温暖南方地,抵御寒冷背靠北云。落潮时波浪涌出,涨潮时阵型分散。 声音急促冲向前的同伴,行动缓慢跟随在后的群体。谁寄来远方的书信,遥远的地域也能得知。
去完善
释义
逐暖来南国:这里是指大雁为了寻找温暖的环境,从寒冷的北方飞向温暖的南方地区。 迎寒背朔云:朔云指北方的云气。这里是说大雁迎着寒冷,背对着北方的云气。 下时波势出:这是描述大雁在降落时的情景,形容它们的降落像波浪一样起伏有序。 起处阵形分:这里是描述大雁起飞时的景象,它们起飞时会按照一定的队形分散开来。 声急奔前侣:描述大雁在飞行过程中发出急促的叫声,以便前面的伙伴知道自己的位置。 行低续后群:这是描述大雁飞行时保持较低的高度,以方便后面的雁群跟上。 何人寄书劄:这是诗人发出的疑问,询问有没有人能向遥远的地方传递书信。 绝域可知闻:绝域是指非常遥远的地方,这里是说即使在遥远的地方,也能知道这个消息。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雁”为题,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大雁迁徙时的壮丽景象。首句描述了雁群离开寒冷的北方,向温暖的南方飞行,体现出游子思归、追求温暖的情感。接着以“迎寒背朔云”的形象描绘了大雁在寒冷天气中翻山越岭的艰辛。再往下读,则如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大雁降落时起飞的壮观场景。诗人用“逐暖”“迎寒”等词表现了雁群坚韧的品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下时波势出,起处阵形分”中的“波势”与“阵形”,则形象地描绘出雁群之间的协调默契。接下来,“声急奔前侣,行低续后群”两句写大雁在高空中匆匆飞过的情景,并传达出了它们之间深厚的团队精神。最后,诗人发出疑问:谁会将书信传递给这遥远地域的大雁呢?看似询问,实则表达了人们对大雁迁徙过程中的英勇、团结精神的高度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雁》是唐朝诗人顾非熊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可以确定为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此时顾非熊生活在长安,担任秘书省正字一职。 在顾非熊生活的这一时期,大唐帝国正处于盛世的巅峰。然而,这种繁荣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天宝年间后期,安史之乱爆发,社会动荡,民生疾苦。顾非熊作为一个官员,亲眼目睹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不幸,他的诗歌作品也反映了这种现实。 《雁》这首诗描绘了大雁南飞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顾非熊通过大雁的迁徙,表达了离家别亲的痛苦和对故乡的眷恋。这与他在这一时期的经历密切相关,他远离家乡,担任官职,心中难免有思乡之情。 此外,顾非熊作为唐朝的一位官员,他的诗歌创作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在这一时期,唐朝的诗歌创作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诗人以诗歌为工具,表达自己对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顾非熊的这首《雁》,就是他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展示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观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