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与无可宿辉公院

标题包含
与无可宿辉公院
夜僧同静语,秋寺近严城。世路虽多梗,玄心各自明。 寒池清月彩,危阁听林声。倘许双摩顶,随缘万劫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顾非熊,字不详,唐朝时期著名文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顾况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对顾非熊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顾非熊在文学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他的...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夜晚与僧人一同平静地交谈,秋季寺庙接近严谨的城市。世界道路虽然有很多阻碍,但内心的领悟却能自我明确。寒冷的池塘映射着月光的色彩,高耸的楼阁中聆听树林的声音。如果能够允许我们双手合十祈祷,那么我们就能顺其自然度过无数的劫数。
去完善
释义
1. 与:和,跟,与……一起。 2. 无可:人名,生平未详,当是顾非熊的朋友。 3. 宿:过夜,过夜的地方。 4. 辉公院:寺庙名称。 5. 夜僧:晚上在庙里的僧人。 6. 静语:静静的说话,安静的交谈。 7. 秋寺:秋天的寺庙。 8. 严城:戒备森严的城市。 9. 世路:人生的道路。 10. 多梗:很多阻碍,比喻人生道路上的困境和挫折。 11. 玄心:指追求形而上学境界的清净之心。 12. 清月彩:清澈如月的光影。 13. 危阁:高楼,高阁。 14. 林声:树林中的声音。 15. 倘许:假如允许,如果答应。 16. 双摩顶:互相切磋琢磨,共同进步的意思。 17. 随缘:佛家语,谓顺应机缘,不作意安排。
去完善
赏析
顾非熊的这首诗描绘了与好友在寺院共度良宵的景象。“夜僧同静语”一句展现出诗人和僧人一起度过的宁静夜晚,共同探讨佛理,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接下来的“秋寺近严城”,则以秋天为背景,通过秋天的肃杀之气衬托出诗人的孤独心境,同时暗示出诗人身在红尘,心灵却在超脱尘世喧嚣的境地。 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身处世间纷繁复杂、道路坎坷的现状,但内心依然坚持自己信仰的态度,“世路虽多梗,玄心各自明”道破了这一层含义。 “寒池清月彩,危阁听林声”,进一步描述了诗人所在的客观环境,月光映照在寒冷的池塘上,显得格外凄美;登上高阁,聆听林间的声音,也让诗人内心更加沉静。这让人联想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最后两句“倘许双摩顶,随缘万劫生”则传达了诗人对于禅宗佛学观念的深刻理解。如果能允许两人一同进行禅宗仪式上的“摩顶”,那么就会认识到生活中的种种因缘际会,都是永恒轮回的。此句既表露了诗人期望能在佛学道路上不断提升的心愿,又传递出诗人坦然面对人生的态度。整首诗便在这样的心灵成长和对生命的参悟中落下了帷幕。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与无可宿辉公院》是唐代诗人顾非熊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公元840年至873年之间,也就是唐文宗至唐懿宗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唐朝社会逐渐走向衰落,政治腐败,外患不断,民不聊生。 诗人顾非熊的人生际遇也十分坎坷。他自幼聪慧,但科举之路并不顺利,多次应试不第。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科举考试是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径,顾非熊的挫折使他深感世态炎凉。尽管如此,他仍然保持着清高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以诗歌抒发内心的感慨和追求。 此外,这个时期的文人墨客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进行创作,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顾非熊也不例外,他在《与无可宿辉公院》一诗中描绘了与友人共宿寺院的美好情景,表达了对宁静、自然的生活环境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