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河中
一望蒲城路,关河气象雄。楼台山色里,杨柳水声中。
思起怀吴客,行斜向碛鸿。我来寻古迹,唯见舜祠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看那繁华的蒲城大路,山河气势磅礴。高楼矗立在青山翠屏中,杨柳依依,流水潺潺,宛如天籁之音。
遥想起当年的吴国游子,他们的身影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而我们的脚步则向远方的沙洲大雁倾斜。我来到这里寻找古老的遗迹,只看到舜帝庙宇的风铃声,回响在耳边。
去完善
释义
1. 河中:河中府,唐五代时设于今山西省永济市一带的行政区划单位,位于黄河和汾河交汇处附近。
2. 顾非熊:唐代诗人,苏州人。官至尚书郎。以《闲居即事》诗著称于世。
3. 蒲城:河中府治所所在地,指永济市一带。
4. 关河:这里的“关”指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河”指黄河。关河泛指从潼关到黄河之间的地域,这里用作对“河中”地区地理环境的描绘。
5. 楼台:代指河中地区的建筑、景观等。
6. 杨柳:本指柳树,这里可理解为泛指植物,特别是沿河生长的树木。
7. 水声:指流水的声音,如河水流动的声音。
8. 怀吴客:顾非熊原籍苏州,故称“怀吴客”。这里是作者自指。
9. 行斜:意为沿着曲折的道路行走。
10. 碛鸿:指在沙漠中迁徙的鸿雁。
11. 舜祠:这里指的是舜帝的庙宇,位于永济市境内的舜都。
12. 风:本指舜祠的风貌,同时也寓意着舜帝遗留下来的教化之风。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河中的壮丽景色和悠久历史的诗作。诗人通过丰富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将读者带入一个生动而富有感情的河中世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经河中》是唐代诗人顾非熊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805年至820年之间,即唐宪宗元和年间至穆宗时期。这一时期,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过渡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政治日渐腐朽。
顾非熊,字大茅,苏州人,他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江南地区。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及第。由于科举失利,顾非熊曾一度心灰意冷,远离尘嚣,隐居山林。然而,他的才华和品行得到了当时许多文人的赞誉,其中包括韩愈、柳宗元等著名文人。
在这一时期的诗人,往往关注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感。顾非熊的这首《经河中》也不例外。他在诗中描绘了途经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市)时所见到的萧条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