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秋月夜

标题包含
秋月夜
旅鴈迎风度,阶翻月露华。 砧声鸣夜永,江上几多家。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顾非熊,字不详,唐朝时期著名文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顾况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对顾非熊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顾非熊在文学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他的...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大雁随着风儿飞翔在旅途中, 台阶上闪烁着月光和露水。 夜间远处传来捣衣的声音, 江边有很多户人家。
去完善
释义
1. "旅鴈":指在旅途中飞行的大雁。 2. "风度":随风飘来的意象。 3. "阶翻":台阶上的落叶被风吹动翻转。 4. "月露华":月光下的露水。 5. "砧声":捣衣的声音。 6. "夜永":夜晚的寂静与漫长。 7. "江上":长江沿岸。 8. "几家":江边零零星星的几户人家。
去完善
赏析
《秋月夜》是唐代诗人顾非熊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秋夜的景色和人物活动,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 首联“旅鴈迎风度,阶翻月露华”,以旅雁和高洁的月色为画面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秋夜景色的感受。旅雁在秋风中飞翔,象征着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而台阶上翻滚的月光和露水则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美好的夜晚的向往。 颔联“砧声鸣夜永,江上几多家”,通过夜间捣衣的声音和江边的灯火,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所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砧声是妇女夜间为家人准备冬衣时的劳动声音,这使诗人联想到家乡的亲人,从而引发思乡之情。江边闪烁的灯火则表示了江畔渔民家庭的平凡生活,这种安宁的景象与诗人孤独的旅情形成了鲜明对比。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月夜》是唐代诗人顾非熊创作的一首描绘秋夜月色的诗作。这首诗歌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756年),顾非熊生活在这一时期,并在当时社会文坛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秋月夜》的创作时期,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转折期。在这期间,虽然表面上国势繁荣,但内部的种种矛盾已经日益尖锐。而顾非熊本人作为一名文人,他的生活境遇与时代的走向密切相关。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及第,这可能对他的心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秋月夜》中的秋天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季节,自古以来就常被人们用来表达离别、思念之情。这首诗所展现的宁静夜晚和美丽月色,实际上反映出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以及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