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第后寄高山人
我家堂屋前,仰视大茅巅。
潭静鸟声异,地寒松色鲜。
人眠瓮牖月,鹿饮竹门泉。
多愧隣高隐,无成又一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家的堂屋前面,抬头就能看到高高的山巅。
清澈的潭水旁传来异样的鸟鸣,寒冷的地方松树的颜色鲜艳无比。
人们在月光下入睡,简陋的门窗也不能阻挡月亮的光亮,小鹿在竹林间畅饮清泉。
我惭愧于邻居们的高尚隐逸生活,自己又一无所成度过了一年。
去完善
释义
1. 茅巅:山之巅。
2. 潭静:宁静的水潭。
3. 异:特别。
4. 地寒:地面寒冷。
5. 松色鲜:松树的颜色鲜艳。
6. 瓮牖:用破瓮做窗户。
7. 月:月光。
8. 竹门:竹子做的门。
9. 多愧:深感惭愧。
10. 高隐:高士,指德行高尚的人。
11. 无成:没有成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顾非熊在下第(科举落第)之后对故乡景色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首联“我家堂屋前,仰视大茅巅”,通过描写自己的居所,表达了诗人在落第之后的无奈和惆怅之情。颔联“潭静鸟声异,地寒松色鲜”,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绘,展现出诗人所处的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色,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坚韧。颈联“人眠瓮牖月,鹿饮竹门泉”,描述了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生活的眷恋之情。尾联“多愧隣高隐,无成又一年”,则是对友人高山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功名未成的感慨。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顾非熊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尚的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下第后寄高山人》是唐朝诗人顾非熊的一首抒怀诗。这首诗创作于唐贞元年间(公元785年-805年),当时科举考试制度已相当完善,士人通过科举获取功名成为主流。然而,科举竞争激烈,众多士子落榜,顾非熊便是其中之一。
顾非熊在贞元年间的科举考试中屡次落第,这让他倍感挫折和失意。在此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诗篇。诗人将自己比作无依无靠的浮萍,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对未来命运的迷茫。
贞元年间的唐朝正处于中期,虽然国力尚强,但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士人阶层崛起,但他们往往难以凭借科举获得显要的职位,抱负难以施展。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文人雅士选择隐居山林,寻求心灵的慰藉。顾非熊的高山人就是指他在隐居生活中结识的一位友人,这首诗正是顾非熊在失落之际写给这位友人的倾诉之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