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汉渚归舟即事
扁舟江濑尽,归路海山青。巨浸分圆象,危樯入众星。
雨遥明电影,蜃晓识楼形。不是长游客,那知造化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小船在江岸边漂流远去,回家的路在海边的青山中展开。大海像圆形宝镜般分开,高耸的桅杆进入星空之间。
远方的雨水犹如明亮的电影,海市蜃楼出现在拂晓时刻。如果不是长期的游客,又怎能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呢?
去完善
释义
1. 扁舟:小船。
2. 江濑:江水中的急流浅滩。
3. 海山青:海上青翠的山峦。
4. 巨浸:广大的水域,指大海。
5. 圆象:天上的圆形景象,此处指天空。
6. 危樯:高耸的桅杆。
7. 电影:谓月光透过云层忽明忽暗的现象。
8. 蜃晓:即海市蜃楼。
9. 长游客:经常游历四方的人。
10. 造化灵:大自然的神奇与奥妙。
去完善
赏析
首联:“扁舟江濑尽,归路海山青”,表达了诗人驾驭小舟,结束了一天的行程,准备回归的情景。句中的“江濑尽”意指江河上的急流渐渐平静,而“归路海山青”则描绘了海天相接、景色苍翠的美景。
颔联:“巨浸分圆象,危樯入众星”,写的是广阔的水域如同一幅圆润的画面,而在其间的船舶桅杆上似乎有星星闪烁。这里将现实景物与浪漫想象结合在一起,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颈联:“雨遥明电影,蜃晓识楼形”,通过电影般雨后的彩虹和从雾气中识别出来的楼房形状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尾联:“不是长游客,那知造化灵”,意思是如果不是长期旅行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大自然神奇魅力的。以提问的形式总结前文,强调了自然之美并非轻易可以领悟,需要长期的亲身体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夏夜汉渚归舟即事》是唐朝诗人顾非熊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初,正值唐代中晚期。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繁荣,诗歌艺术达到了高峰。
顾非熊(约774年-约850年)是唐代著名的文人墨客,曾任校书郎、太常博士等职。他的诗才横溢,作品以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为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在这个时期,顾非熊在朝为官,但并未受到重用,心中难免有些失意和无奈。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安史之乱后,唐朝虽然逐渐恢复了社会秩序,但内部矛盾依然严重。此外,对外关系方面,丝绸之路的畅通使中西方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文化冲突和碰撞。这些都为顾非熊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又充满了个人情感色彩。
去完善